文/通讯员 方鹏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于2025年11月7日在我院顺昌路院区502会议室联合举办“德性观念的古今变迁与中西交汇”专题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多位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并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师生参与。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

我所伦理学研究室主任赵琦研究员致辞,她认为德性概念从古至今经历不断缩小与伦理化的历史过程,而中西德性观念都曾以对人的心性理解为基础,并倡导思考当代中国的德性理论。

随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义天教授发表了题为“从心灵理解美德”的主旨演讲。他指出,现代规则伦理学因忽视心理结构而面临解释力困境,伦理学应回归对心灵秩序的考察。通过梳理从古希腊至今的心理观念演变,他提出德性伦理学应在回应科学实证诉求的同时,捍卫德性作为精神现象的独立性。

研讨会共设五个单元,每一单元均设有专题报告、评议与自由讨论环节。第一单元围绕“当代德性学说”展开,由《道德与文明》杂志社贾谋编辑主持,李义天教授评议。我所马庆副研究员主张重新审视规则在德性伦理学中的角色;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孙嘉琪博士提出基于“前瞻型相互性”的制度德性理论;我所丁毅超博士则通过伯克的审慎观念阐释保守主义的政治主张。
第二单元以“中世纪的德性”为主题,由《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陈涯倩副编审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吴广成副教授评议。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胡艾忻副教授论证奥古斯丁以“爱”重构德性论,将德性定义为“爱的秩序”;我所赵琦研究员阐释了阿奎那以习性为核心的德性学说,认为德性是完善心灵机能的善习。
第三单元以“对德性的反思及其前沿理论”为主题,由我所汪志坚副研究员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聚副教授评议。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李育书教授借助了启蒙哲学尤其是斯密和康德对德性进行批判;我所韩玮副研究员从尼采视角将德性伦理学阐释为演化伦理学;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方红庆教授为当代德性知识论辩护,强调理智德性的解释优先性。
第四单元题为“古代希腊与罗马的德性学说”,由《社会科学》杂志社周小玲副主编主持、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胡辛凯副教授评议。我所裴延宇博士主张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与“美”具有统一性;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陶涛教授分析斯多亚学派的中性物与德性关系;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徐逸飞博士则探讨了普罗提诺的德性阶梯及其伦理目标。
第五单元围绕“中国传统德性理论”展开,由《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张蕾编辑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何益鑫副教授评议。贵州大学哲学学院郭晓林副教授强调儒家“智”德的枢纽作用及其现代转进;我所邹蕴博士梳理了庄子“德”的二元区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李富强副研究员阐释了先秦儒家“时中”哲学的实践智慧。
研讨会现场交流热烈,与会学者在观点碰撞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整场会议在密集而深入的探讨中圆满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