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价值作判断看中西哲学的差异

作者:发布时间:2005-07-02浏览次数:439

                                                                                               ------Thomas Magnell教授与哲学所同仁一席谈

 

627日,美国Drew大学哲学系教授托玛斯·马格奈尔教授访问了哲学所,与部分学者进行座谈交流。

马格奈尔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价值论、伦理学,曾出版过《价值与教育》等著作,部分已有中文版本。最近写有“全球威胁中的生命与自由”,“痛苦的道德抉择”,“实践理性教育”等论文。他还是美国《价值研究杂志》主编、《价值与伦理》杂志的编辑。

马格奈尔教授在学术界非常活跃,尤其对中国很有兴趣。这些年来,他几乎每年都要到中国来进行交流,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武汉、广州、南宁,每到一处,他都要与那里的社科院、高校等单位交流,并被受聘为很多单位的特约教授。

这天与哲学所学者的讨论一开始就围绕着价值和伦理问题展开。马格奈尔教授首先提出了他对于价值的看法,认为对于价值的研究有两种维度,一是事物本身的价值(分别为真善美价值),二是对价值进行比较而做出判断。但他认为,价值研究的难点就在于,一旦对价值作了判断,就不再是价值本身了。

那么,价值判断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马格奈尔教授认为具有客观的标准,为此,他举了许多如何评定事物价值的例子。在座学者对于可以量化的具体事物的客观性判断没有疑义,但对于马格奈尔在道德判断上分析客观性的方法表示质疑。以马格奈尔提到的一个案例来说,一间屋子失火了,屋里有一位非常有名望的神父和一副非常名贵的画,但条件只允许选择救出其中之一,在这样情况下,如何抉择?马格奈尔用分析的方法说,首先要权衡救这两者对于拯救者和被救者的伤害程度,以取其轻者为拯救对象。中国学者表示不同意这样功利主义的分析法。提出,且莫说在紧急状态下没有时间供你分析,而且在未做之前你怎么知道损伤的程度如何?更重要的是,人们碰到的道德情况各各不同,是没有法子通过量化的办法来解决的。大家介绍了中国传统的伦理方法,这是根据境遇,依靠智慧解决道德难题的方法。如有人对孔子说,你不是追求“仁”吗?!有人掉进井里了,你跳下去救吗?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可以受骗到井边去救人,但不可以使自己也陷入井中。一个既成为君子的人,他当然是一位仁者,同时也是一位智者。儒家的继承者孟子对“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的解释,都是面对道德难题时智慧的应对。正是因为中国的伦理强调智慧,使中国人很少陷入道德原则的悖论而争执不休。

由道德价值的判断引出了中西不同哲学形态的问题。西方伦理学是从属于哲学的一门分枝学科,受哲学的影响,二元论思维也反映在伦理学中,这就是非此即彼的道德选择。并且,在伦理道德上做概念化的分析,与现实情况相脱节,这正是西方传统哲学出现危机的体现。马格奈尔教授在座谈中也认为西方哲学是讲概念的,而且把哲学当作知识,当然也就把道德伦理作为了知识来追求,正是在对知识的追求中忘却了智慧的探索。他举着手中出版的《价值研究杂志》说,这本杂志已经办了30年,但在其中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对价值问题作智慧的探索。他认为或许从中国哲学和伦理中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虽然马格奈尔认识到了西方哲学概念式探究在伦理价值问题上造成的弊病,但由于西方哲学的背景,他在对道德作分析时,还是离不开概念的描述。通过交流,双方学者对不同的形态比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感到进行这样的交流对于正确认识哲学的本源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