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忠:创新文化与新知识观

作者:发布时间:2006-05-22浏览次数:860

  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今天,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知识文明的时代。知识文明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两大技术群为支柱的文明形态。作为科学和技术历史发展的当代形态,当代技术的进步动力和发展方向都是创新。创新已成为知识文明社会的时代精神。
    
  知识文明是由技术主导的
    
  当代知识文明由三股历史潮流汇合而成。第一股,是科学与技术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古代技术、近代科学、现代技术、现代科学、当代技术的历史发展阶段,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成为促成知识文明的主要因素。第二股,是哲学和文化的历史发展。后现代哲学促进了从追求理性和真理向追求知识的转变,并形成了“技术转向”的理念。后现代文化则放大、丰富和泛化了哲学的“技术转向”理念。第三股,是学术文化的历史发展。当前,学术文化呈现出“三种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和“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共荣的格局。
  这三股潮流互动、交融形成合力,共同形成知识文明。其中,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把人类文明引入“技术时代”。后现代哲学和文化起着引领的作用,它彰显出当代技术的“知识底蕴”,张扬和崇尚知识的价值,为知识文明奠定了合法性基础。“三种科学”和“两种文化”的共融和交织,则让知识文明这个“技术时代”的产儿在形体上日益丰满。
  整个知识文明实际上是由“当代技术”主导的,因此,知识文明时代也称为“技术时代”。“当代技术”的特质是创新,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代技术以“技术知识密集”为特征。与现代技术倚重于资本、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不同,当代技术依靠的是“知识密集”。尽管当代技术离不开对于“现代科学”的依托,但在“密集知识”中,占绝对优势的是“技术知识”,科学知识只是基础成分。第二,相对科学而言,当代技术具有独立性,这尤其表现在技术的自主发展与创新上。当代技术独立自主地发展,其生命活力来自于不断创新。
    
  技术催生创新并向文化层面升华
    
  近代科学孕育的理性,在启蒙运动中上升并进入文化层面,成为文化现代性的内核。今天,当代技术催生的创新,也正在知识文明时代向文化层面升华,并促进“创新文化”与新知识观的形成。新知识观是对传统知识观的扬弃和拓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从作为真理的知识转移到作为个人技能的知识。传统知识观的核心是“知识即真理”。知识被看作为对自然事物的本质和必然因果联系的“发现”,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即真理。这种知识观是由科学孕育的,同科学知识相关联,其哲学基础是关于本质世界实在性的存在论即形而上学。新知识观在当代技术中产生,同技术知识相关联,技术的哲学本质根源于“生存论”。因此,技术知识同个人的技能相关联,涉及对于事物的行动性领悟。由此形成的新知识观,把传统知识观移植到新的哲学基础上,并把其内涵吸纳进来。科学知识即关于“为什么”的知识,现在被看作为个人对自然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行动性领悟。
  其次,从理性运思的知识转移到社会建构的知识。传统知识观在认识论上是建立于“主体哲学”的基础之上的。它认为,知识纯粹由主体的运思获致。知性运思的本质是形成对于事物本质的反思。新知识观则认为,社会因素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作用于知识生产活动,这种活动根本上是知识共同体的社会性实践,而传统知识观所说的“理性运思”只是“镶嵌”在实践活动之中而进行的。例如,网络技术初期的关键发明——分时技术和个人电脑最初就萌生于社会构想:人人平等地共享信息。
  最后,从逻辑陈述的知识转移到话语叙事的知识。传统知识观将知识看作为逻辑陈述,将积淀为语言意义的得到经验证实的经验内容,视为知识。新知识观则表明,从根本上来看,知识是话语叙事。叙事包括说话者、听话者和所叙之事3个要素,由于叙事中听话者也说话,所以,实际上也就是叙事者和所叙之事两个要素。知识在于叙事者个人进行叙事的能力和活动。这正是作为行动性领悟能力的知识观的方法论表现。
    
  新知识观如何促进创新
    
  在知识文明时代,一切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都以知识创新为基础和核心。所以,创新意识天然地同知识观相关。创新文化正是以新知识观来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引领创新实践。
  知识作为个人技能可以激发创新诉求。传统知识观的“知识即真理”的主张,表达了对于求真的诉求。新知识观则把求真作为基本的环节予以吸纳,进一步揭示出知识作为个人技能的特征,正在转向对于创新的诉求。技术知识作为个人技能,其创新诉求不只是追求获得新的制造物,而是要从根本上把制造活动本身铸成创新的过程。
  知识作为社会建构可以促进创新冲动。同科学相关联的传统知识观,以形而上学为哲学前提和基础。这种知识观倾向于引导科学致力于把握对象的统一性,追求知识的统摄力。这样的知识观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创新冲动。新知识观则把知识作为社会建构。知识活动根本上是个人结成的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在自然和社会结成的情境中进行。同时,共同体、实践活动和情景总是具体的、特定的,而这又主要由社会建构所形成。这样,特定的知识实践总是产生着特定的知识。唯其如此,共同体才会自觉地去追求新的知识。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2006年05月01日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