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宣孟:关于哲学的超越性问题

作者:发布时间:2007-05-22浏览次数:1013

 

1,超越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意思是说,形而上学所谈的内容是超越于经验的。在传统西方哲学看来,没有这个超越的领域,几乎谈不上是哲学,至少算不上是纯粹的哲学。意识到超越对于哲学的意义,有些中国学者试图根据中国哲学中“天”、“道”等观念论证中国哲学的超越性质,结果受到西方学者的批评。我认为中国哲学有超越的性质,不过,这种性质不表现在哲学的文本中,而是在从事哲学的活动中。从事哲学的活动,不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需要人转换自身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的转换就是超越。

 

2,哲学对象和生存状态的关连性,生存状态的不连续性,以及不同生存状态在“我”这里的统一性,是超越现象可能的根据。哲学对象与生存状态的关连性表现为,感官只能把握感觉的对象,概念是思想的对象。一种对象的性质是与人把握这种对象的方式或能力相关的。而把握对象的能力或方式就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生存状态的不连续性是指,人不能从一种生存状态自动过渡到另一种生存状态。如,从感性不能过渡到理性。但是,各种不同生存状态作为我的生存状态,在“我”这里得到统一。感觉对象和思想对象都是我把握的对象,但是站在感觉的立场上,思想对象被认为是对感觉的超越。

 

3,根据以上观点分析中国哲学,如果人获得了得道的体验,也即把握了道,显然有一种相应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纯粹意识的能力,更不是单纯感性或纯粹理性所能表示的,关于这种能力,还未给出适当的名称。道的超越性不是思想对象对于感觉那种超越,而是在获得道的体验和将得道的体验贯彻于实际生活的过程中。这一完整的过程包括“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方面。虽然“形而上”和“形而下”都是超越的过程,但是,中国哲学并没有把道表述为超越性质的东西,那是因为中国哲学关注的是转换着生存状态的人本身,看到的是个体生命现象的统一性。

 

4,从与生存状态相关的方面分析形而上学,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就从哲学文本的比较转向了对从事哲学活动方式的比较。西方哲学重思想训练,中国哲学重身心修养。中西哲学文本是对各自哲学活动方式的反思和记录。西方哲学的轨迹是,从关于对象的反思、从对象的方面来规定人,逐渐意识到人的活动方式决定对象;中国哲学的轨迹是,在修养中自觉到人是在应对环境挑战的过程中展开出来的生命现象,当前正在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哲学记录的是生命自觉的历程。

(在2007519日北京大学举办北大与复旦“南北对话”会议上的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