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江:都市空间印象:尊重历史文脉的现代化

作者:发布时间:2007-07-30浏览次数:854

《社会观察》月刊2006年第7

 

 

—— 欧行城市风貌启示录之一

 

    

引子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近百年来最大规模的城市现代化改造和建设。当成片的“国际化”风格的摩天大厦、遮天盖地的高架道路、形象雷同的街区、粗陋模仿“欧陆风情”的住宅区,在旧城区轰然倒塌的废墟上,在市郊原野上迅速崛起时,各城市独具的历史风貌、地域特色、文化风情也随之迅速消退。缺乏个性的现代建筑,毫无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设计,日益趋同的城市生活方式,使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脉络、环境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急剧丧失。

前不久,城建界有识之士尖锐地称此现象为“表面的现代化”,并“呼吁人们对现代化作一些更深层的思考”。这话激起了我的思想波澜:城市现代化的深层意义究竟是什么?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历史传统、地域特色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我联想起赴西欧一些城市考察的情景。西欧诸多城市是拥有悠久的历史风貌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率先进入现代化生活的城市,又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重破坏而修复重建的城市。这些城市理性地遵循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的《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佛罗伦萨宪章》和《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等国际公约,在保存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的同时,成功地提升着现代化的文明生活水平。上海将于2010年举办的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为期已近。反思西欧城市保护与发展经验,对于我们超越“城市现代化”概念的肤浅认识,营造具有本土特色和保持历史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城市风貌,也许能提供有益的启示。

 

莱茵河城廓的历史光影

 

欧洲名城,对于异国他乡的人而言,最初总是从单座著名历史建筑或遗迹来辩识和记忆它的形象特征的。犹如气势雄伟的角斗场、万神殿之于罗马,庄丽宏伟的卢浮宫、圣母院之于巴黎,典雅和谐的圣玛利亚百花教堂之于佛罗伦萨,冷峻凝重、双峰刺天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于科隆。而当我走进欧洲名城,令我惊羡的不只是单体的优秀历史建筑,而且是这些单体建筑依存于其中的历史风貌区的空间环境。正是这种特有空间环境,构成了城市的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

位于波光闪耀、风光如画的莱茵河畔的科隆市,是约两千前罗马帝国兴盛时期拓疆殖民而建的古城。耸立于莱茵河西岸,始建于1248年的世界最高教堂科隆大教堂,见证着科隆在中世纪曾成为德国最大城市和欧洲贸易中心的历史。因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科隆大教堂建造中断了六百多年。19世纪中后期虽然德国进入了科学兴盛和工业化时代,但尊重历史传统和城市文化脉络的德国人民,依然经历38个春秋,于1880年完成了高达150的科隆大教堂的建造。这座跨越六个世纪磨难,用16万吨石块垒砌而成的大教堂,是德意志民族文化信念和坚毅力量的象征。二次大战中,英美联合空军反击德国时,几乎炸毁了科隆百分之九十的城区,而科隆大教堂作为欧洲经典建筑得到了盟军的保护。战后,科隆重建,仍然小心翼翼地保护和修复了幸存的古典风格的楼房、雅致的别墅式住宅和有趣的街巷,甚至保留了中世纪残存的城墙、城门。为了保持科隆大教堂在城市天际轮廓线中的突出身影,市内新建楼房的高度受到严格控制,最高不超过七八层。德国是欧洲第一经济大国和科技强国,科隆也早已成为重工业、化工发达的城市,拥有航天、核能研究机构。然而,科隆的现代化并没抹掉城市厚重的历史色彩。我漫步于大教堂东边莱茵河沿岸,见跨河铁路大桥,依然是类似上海外白渡桥的老式钢结构桥。此桥曾在二战时被盟军炸塌,战后仍按原样重建并使用至今。当我望见造型漂亮、堪称世界先进的德国城际高速列车在风格老式的钢桥驶过时,不禁感叹这座古城的市政规划者在现代化进程中刻意守护大教堂周围景区的历史风貌的匠心。当天边晚霞余辉即将落下时,莱茵河畔的科隆大教堂和周围的哥特式建筑、尖斜顶的古式楼房,被泛光灯镀上了萤绿、金黄、橙黄色彩,显得晶莹剔透,神奇瑰丽,与莱茵河水交相辉映,散发出古城迷人的历史光影。

13世纪至18世纪前期,德国境内长期封建割据,分裂成许多城邦国家,至今诸多城市遗存着王宫及宫廷花园广场等古迹。位于莱茵河上游的卡尔斯鲁尔市,是拥有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工业、核能研究等现代产业的城市,但仍然完好地保留着老城的王宫及其花园广场,保留着老街区建筑及其空间格局。王宫广场附近,虽建有现代主义风格的政府办公楼,但以宽阔的林带作为保护历史建筑环境的缓冲地带,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隔离开来。而且现代建筑的高度不超过三层,掩映在绿树浓荫中。坐落于内卡河谷地,青山环绕的巴符州首府斯图加特市,是座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有一个半世纪工业化历史的名城。尽管二战后,这个城市在废墟上进行现代化重建,但仍然原真地保护了宏伟的老王宫、新王宫、老教堂及其历史环境,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影子闯入历史风貌区的视野中。

有位欧洲哲学家说过建筑美学的一个经典观点:优秀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不可移动的巨大艺术品,其特征在于和它特定的场所、环境和地区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确实,一座优秀建筑即使从单体上得以精心保护,但其所处的空间环境发生极不协调的变化,优秀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就会遭遇灾难性的损毁。诚如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所言:“保护一座文物建筑,就意味着要适当地保护一个环境。任何地方,凡传统的环境还存在,就必须保护。”而保护城市特有的空间形态,实质就是维护城市的历史文脉。

 

“浪漫之都”的时尚与理性

 

在巴黎,无论登上埃菲尔铁塔了望台俯瞰塞纳河两岸城区全景,还是乘车浏览于老城主要街区,从1718时期波旁王朝到19世纪拿破仑帝国时期兴建的宫殿、教堂、府邸、住宅、广场、道路、园林、纪念碑,各种多姿多彩的哥特式、罗曼式、拜占廷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希腊复兴式、罗马复兴式建筑,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在整体空间环境中得到了和谐的保护。没有体量较大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插立其中,没有现代化的地面立体交通破坏原有道路和街区空间格局。由此,巴黎中心城区至今整体充满了古典的高雅气质、皇都的华贵风采,成为宏丽的世界级建筑历史博物馆。巴黎不同于历史短浅的美国大都市摩天大楼林立的单调形象,而独具悠久而雍容的历史文化风采,这正是吸引世界各地游人的魅力所在。

尊重经典,珍视传统,守护遗产,这难道是巴黎城市的唯一性格吗?不。巴黎城市还具有突破传统、追求时尚、拓展未来的另一重性格。在世界建筑史上,通常认为现代主义建筑革命性诞生的标志,是1851年英国主办第一个世界博览会,在伦敦海德公园用铁框架和玻璃建造的“水晶宫”大展馆。其实,现代主义建筑的活水源头在巴黎,那就是19世纪30年代诞生的世界首座全铁架和玻璃构建的建筑——巴黎植物园大温室。伦敦世博会“水晶宫”设计的灵感来自巴黎这座建筑的形式。“水晶宫”毕竟是伦敦世博会的临时展馆而未长久保留。1889年纪念法国大革命百年之际,为举办巴黎第四届世博会而在塞纳河畔耸起的当时世界上最高建筑——埃菲尔铁塔,则成为象征工业文明时代到来、现代主义建筑崛起的永久性标志。虽然这座革命性纪念建筑在冲破恪守古典的保守势力的谩骂声中挺立起来,但巴黎并未让现代主义建筑潮流任意冲乱中心城区积淀厚重的历史风貌与和谐有序的空间环境。世纪之交的1900年,为举办第五届巴黎世博会,在老城核心地段的塞纳河畔兴建两座展馆。为了使世博会展馆的建筑风格与塞纳河两岸的宫殿、教堂、古典风格的官邸、广场、雕塑相协调,大展馆建成宫殿古典柱式立面与现代玻璃钢架透光穹顶巧妙组合的“大宫”,小展馆建成庄重的罗马复兴式、法国古典主义和富丽的巴洛克装饰相糅合的“小宫”。1937年举办第六届巴黎世博会,在埃菲尔铁塔对岸兴建起新展馆“夏洛宫”。这座现代展馆左右两翼形似宫殿建筑弧形柱廊展开,以法国王宫花园特有的轴线对称的形式,构成规则几何图案的广场、林地、草坪、喷泉,达到了现代建筑与古典形式的完美统一。夏洛宫的中轴线,与埃菲尔铁塔至古典风格的军事学院绿地水池广场的中轴线贯通,形成壮观的对景和有趣的借景,加大了铁塔环境景观的气势,使现代建筑和谐地融入了古建筑群的空间环境中。

巴黎虽有“浪漫时尚之都”之称,但巴黎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却充满了严谨的尊重经典的理性主义精神,在协调现代建筑群兴建与老城区的空间关系上,尤其如此。从埃菲尔铁塔上可望见一些现代化的高层建筑群都建在中心城外围。有的现代建筑群与中心城古建筑保持着文脉、隐喻和呼应的关系。巴黎西北隅“卫城”含义的拉戴芳斯区,是耸立着一片明晃晃玻璃幕墙钢结构高层建筑的商住新区。其中最令人瞩目是屹立于高地上的一幢呈大门框形的玻璃幕墙钢结构建筑,以简明线条和板块结构的现代形式隐喻凯旋门形象。站在这座誉为“新凯旋门”的标志性建筑的“门框”里,沿着戴高乐大街放眼望去,与处在同一条轴线的雄师凯旋门遥相呼应。这条轴线顺着香榭丽舍大街向气势恢弘的协和广场延伸。新凯旋门旁另一幢玻璃幕墙大楼,也个性化地含蓄表现为大门的形态,似乎是新凯旋门“凝固音乐”的变奏,两者互不雷同又相互协调。拉戴芳斯区现代建筑群规划设计,成功地与巴黎老城区历史建筑风貌形成了空间上的对应感和时间上的延续感,既显示出强烈的地域特色,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巴黎在近百年来充分发展和享有现代化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时,能完好地保护保护了城市历史建筑和历史地段的空间环境和道路格局,其中方略之一是从1900起兴建大规模地铁网。巴黎地区现有14条地铁,380个地铁站,每日客流量超过600万人次。在巴黎市区无论行人走到哪个地点,约五百米左右范围内都有地铁站。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诸多名胜古迹附近都有地铁站出入口。地铁网的发展,避免了城市为增大地面交通流量,无节制地拓宽道路或兴建高架立交道路,破坏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空间环境的后果。

 

感叹“东方巴黎”风韵的消逝

 

在巴黎,我自然联想起曾在20世纪30年代被美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之历史风貌。上海外滩的欧式建筑群中,不乏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法国文艺复兴式建筑,以及在巴黎常见的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和折中主义风格的建筑。上海作为“东方巴黎”的历史风貌,更多地呈现于旧时法国租界即现卢湾、徐汇、长宁区内大片花园洋房街区。从前,这里绿树成荫,环境幽静,低密度地分布着法式及西欧多国样式的花园住宅。其中许多为历史文物建筑、名人故居。相似于巴黎街道格局,这里有多个街心花园连接放射形道路,形成富有法式特征的城区空间环境。

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上海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在这片景色优美的花园洋房区内,竖起了幢幢现代主义风格的高层楼宇,甚至是30层超高层建筑。这些水泥森林、玻璃盒子毁坏了该地区独特的历史景观,使花园洋房区的空间变得局促、狭小,光照、通风等生态条件恶化,人流车流加大,交通拥挤,打破了花园洋房区的幽静感。虽然,这些区域内许多优秀历史建筑、名人故居被列为保护建筑,但仅仅从单体上保护是不够的。因为,单体建筑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依存于区域整体空间环境和景观的保护。区域的空间环境被滥造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破坏了,优秀历史建筑的价值就贬损了。令人忧心的是,体量过大的高层建筑仍在这片花园洋房区不断冒出来,许多形态多样、尺度宜人的花园住宅被淹没在水泥森林之中,原来具有法式典雅风貌的林荫商业街,被愈来愈多的玻璃幕墙的现代型大楼挤占。这片城区“东方巴黎”的历史风貌正急速消退,其形象变得愈来愈“纽约化”、“曼哈顿化”。

上海的许多优秀历史建筑、欧式建筑珍品及其优美的空间环境,还因中心城区拓宽道路和兴建高架道路工程缺乏前瞻性规划和决策,而遭到严重破坏。典型的事例是,现上海市少年宫是近代沪上著名的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这座建于1924年的白色大理石建筑,仿照18世纪法国宫廷风格而建,外型端庄雄伟,内部富丽堂皇,与它原来拥有茂密的参天大树和开阔草地构成极佳的宫廷式园林建筑。由于延安路高架道路建设规划滞后于贵都国际大酒店建造,酒店落成后,此段高架道路已无立脚空间,只得硬行毁掉少年宫临街的大片园林以拓宽道路,破坏了这一近代优秀历史建筑的完美环境风貌。如果我们在选择现代化城市交通建设的方式上,优先借鉴巴黎在中心城区兴建地铁网,以保护历史优秀建筑和历史街区空间环境的经验,那么,我们不是可以将享有现代化城市生活方式,与享有优美宜人、富有历史记忆的城市景观的矛盾冲突减低到最小程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