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明波: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明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发布时间:2008-08-30浏览次数:679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明观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精神文明作过许多科学的论述,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包括:

指明了精神文明产生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2]斯大林也解释说:“形成社会的精神生活的源泉,产生社会思想、社会理论、政治观点和政治设施的源泉”,“要到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中去寻求,因为这些思想、理论和观点等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这些光辉论述,破除了唯心主义对精神文明散布的迷雾,使革命人民看到了精神文明产生的真正本原。

确定了文明的科学含义。马克思说过:在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4]。这就是说文明是改造世界的成果,即改造世界而获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强调了精神文明的能动作用。恩格斯说:“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5]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它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尤其是“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6]当然代表落后阶级的腐朽思想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也起阻碍作用。

揭示了精神文明的发展规律。在阶级社会,文明是在阶级对抗中发展的。马克思说:“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7]阶级消灭以后,取消了阶级对抗,但矛盾依然存在,文明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8]。精神文明有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恩格斯说:“在每一科学部门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9]。这就是说,精神的东西已经形成材料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继承性。批判地继承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是精神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列宁指出:“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10]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精神文明所阐述的许多科学观点,都是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称它为精神文明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明观,对认识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下文试用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观,探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一、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问题;二、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结构的问题;三、关于它的发展规律的问题。

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应该认识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没有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科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观的新论断。我们党提出这样的新论断,是有理论和实践根据的。

从理论上说,马克思的 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1]这就告诉我们,考察一个社会形态,首先要看这个社会的经济结构,还要看到在这个经济结构之上竖立起来的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也要看到与这些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一个社会形态的整体。过去长时间内,人们考察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只讲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还有消灭剥削阶级、劳动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强调这些特征当然是对的,但不讲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认识就不全面。而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很重要的。这可以使人们全面地理解社会主义,既重视经济结构的改革,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重视政治制度的改革,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还重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果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重要特征,就会陷入片面性。人们如果只注意物质文明的建设,就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会失去伟大的理想目标,失去精神的动力和战斗的意志,就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明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两个最突出的事实:一是消灭了剥削阶级的统治,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二是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决定工人阶级的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要求人们树立主人翁思想、集体主义思想、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只有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要全面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结构。如同一座华丽的大厦是由坚实的基础、牢固的支柱和精致的砖瓦等主要部分构成的一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可分为理论基础、精神支柱和社会风貌三个基本部分。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集中了历史上一切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了共产主义运动的丰富经验,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维的根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科学宝库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充满了真理的光辉。从根本上说,它为革命人民创立了严整而完备的科学世界观,提供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指出推翻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道路,提供了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纲领。列宁说:“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遵循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12]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当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整地准确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或理论和实践相脱离,革命事业就遭受挫折,造成严重损失。毛泽东说:“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千真万确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他各项内容,只有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并以它作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科学的方法,才能健康地发展。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道德、文化和教育三根重要支柱。

道德支柱,就是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人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确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就是共产主义的道德基础。”[13]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高尚的情操,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重要内容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集体主义成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树立社会主义的家庭婚姻道德、职业道德和公共生活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是为人民服务和为共产主义事业的献身精神。因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最高理想是为了人类的彻底解放。过去在革命战争年代,有许多共产党人和先进战士,为了人民的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实践共产主义道德的典范,极大地教育了人民群众。很多革命志士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推翻了三座大山,夺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比过去更加艰巨复杂,更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发扬这种精神,使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

文化支柱,包括科学、文学、艺术、体育、卫生和各种健康的娱乐活动,等等。这些文化形态的东西,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科学的种类繁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很多分支科学。它们都以自己的知识体系为社会服务,对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巨大作用。文学艺术的特点是以典型的形象,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具有强烈的教育和感染作用。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境怀。”[14]体育卫生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表现,对增强人民的体质、培养意志和文明行为,都有重要作用。

教育支柱。教育既有道德的内容,又有文化的内容,是道德支柱和文化支柱的结合与交叉。社会主义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它可以培养出大批又红又专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各种专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社会主义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阵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高尚的社会风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社会风貌,就是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它是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水平和受教育的程度的综合表现,体现在人们的思想性格、举止风度、工作作风、生活习惯、待人态度等方面,是最容易看得见、感觉得到的,是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状况的一面镜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状况怎样,总是首先而普遍地从社会风貌表现出来。如我国从五十年代直到六十年代中期,人民的精神状态好,社会风气好,社会秩序井井有条,人们精神振奋,积极向上,涌现了一大批雷锋式的标兵、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王国福式的好党员。我们的社会风貌常常被国际友人传为佳话。

高尚的社会风貌有多层次的表现:首先要“五讲”,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这是起码表现;其次要“四美”,即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这是重要表现;再次要“三爱”,即爱祖国、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这是根本表现;再其次要“两不怕”,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是最高表现;最后要树立“一个公字观”,就是公字当头,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大公无私,这是核心表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三大组成部分虽各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也就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道德、文化和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三大支柱和基本内容;高尚的社会风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社会表现。它们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整体,不可偏废。我们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

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要认识它的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做才有成效。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联系具有普遍的必然性。

(一)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联系。

物质生产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的物质形态,产生各种物质产品,构成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生产是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相结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产生各种精神产品,构成社会的精神文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联系密切。

首先,从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的作用看:第一、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前提或基础。人要从事精神生产,先要物质生产,解决吃穿住等问题,才有条件发展文化教育科学等事业。如果物质生产不发达,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作基础,文化教育科学等事业的发展就要受到限制,人们的精神面貌、社会风尚也会受到影响。第二、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社会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通过生产斗争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实践经验,认识客观规律,得到科学知识。第三、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关系决定着该时代精神生产及其精神文明的性质。因为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它的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性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要求它的精神生产及其精神文明为维护和巩固剥削阶级的利益服务。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虽然发达,而其生产关系却很落后,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意识腐化、道德风气败坏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及其精神文明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性质。当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虽然还比较低,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是先进的,因而社会的精神文明比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优越得多。

其次,从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作用看,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及其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因为教育的发达,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生产需要的劳动者、专门家,成为发展物质生产的主体;科学的昌盛,可以提供生产规律的知识,应用于生产,表现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健康的文学艺术,可以调整社会关系,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可以指导物质生产或物质文明的建设向着共产主义方向发展。

最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联系,还表现在两者彼此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物质生产中的精神因素日益增长,现代化的大生产是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结合,如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的机器体系等都是物化的知识;另一方面精神生产成果物质化的形式越来越多,精神产品被载入或体现在各种物质产品中,如书籍、图画、雕刻,现代化的电影、电视、录音机,等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这种相互转化的趋势,大大促进物质文明的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   批判与继承的联系。

这是由精神文明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精神文明的发展,虽然受物质文明所制约,但是它决不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或附属品。这是因为精神文明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特定的思想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这中间就贯穿着批判与继承的联系。从文化方面看,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等,都有前人积累的思想材料。各代人在自己的思维中加以批判,剔除其糟粕,继承其精华,并总结新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自己的思想(知识)体系。列宁说:“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15]。只有通过批判,去掉不合理的部分,才能继承其合理的部分,为无产阶级所用,成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如果不加批判,全盘照搬,也就不成其为无产阶级的文化;或者只讲批判,不讲继承,否定一切,也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文化。这个道理是容易理解的。

思想道德有没有继承性?思想道德虽然有明显的阶级性,但它也不能离开人类文明大道而孤立出现。共产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就是批判继承了历史上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吸收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部分,成为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新的道德的产生总是要借助旧的道德观念材料加以改造而形成发展。在阶级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反映的道德规范也不一样,如中国劳动人民历来具有勤劳、勇敢、节俭、爱国等美德,社会主义仍要继承和发扬;对剥削阶级的道德也不应该一概否定,因剥削阶级有其上升和没落的时期,对其道德需要严格的批判,否定腐朽性和反动性的道德,肯定某些具有进步性和民主性的道德成分;对某些道德规范经过批判去掉其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实质,借用其道德材料为共产主义道德服务。像刘少奇说的那样:一个“有很好的共产主义的道德的共产党员,他能够‘将心比心’,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气概。”(《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剥削阶级社会也有一些公共的道德规范作为维持其社会存在的条件,如以礼待人、扶老携幼、尊师爱生、讲究卫生,等等,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提倡的。

(三)   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联系。

精神文明的文化方面和思想方面,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任何文化知识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思想作指导的;任何思想意识也必须以文化知识作为自己存在和提高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两个方面的联系更为密切。一方面,文化事业和科学知识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就有利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提高思想认识;有较高的科学知识,容易认识客观规律,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理想、信念、情操,有利于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教育程度和科学水平,有助于提高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把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渗透到各项业务中去,使思想道德落到实处,发挥更大的威力。可见搞好文化建设是推进思想建设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思想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的一切文化建设必须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集体主义思想,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等等。概而言之,就是共产主义思想。它为一切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为一切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认识各种事物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革命的指南。一切文化建设事业用它作指导,就可以少受或者不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迷雾的影响,少走或者不走弯路,得到顺利发展。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提高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的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就会在文化教育科学的崎岖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勇攀思想理论高峰、科学技术高峰,使一切文化事业更快地发展。由此可见,搞好思想建设是搞好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一切文化事业如果离开了共产主义思想这个核心,就失去了社会主义方向,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原载《科社研究》1983年第2期)



[1]《马恩选集》第2卷,第82页。

[2]《马恩选集》第4卷,第506页。

[3]《斯大林文选》第189页。

[4] 《马恩全集》第46卷,(上册)第494页。

[5]《马恩选集》第4卷,第474页。

[6]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7]《马恩全集》第4卷,第104页。

[8]《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90页。

[9]《马恩选集》第4卷,第501页。

[10]《列宁选集》第4卷,第348页。

[11]《马恩选集》第2卷,第82页。

[12]《列宁全集》第14卷,第143页。

[13]《列宁选集》第4卷,第355页。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8页。

[15]《列宁选集》第4卷,第3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