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粒子物理学家丢尔在我所作学术报告

作者:发布时间:2009-04-28浏览次数:380

4月月25日上午,诺贝尔替代奖(诺贝尔环境奖)获得者、德国马普物理所主任、慕尼黑大学物理教授汉斯·彼得·丢尔(Hans-Peter Düerr)教授,应俞宣孟研究员邀请,在我所作了题为“科学与精神——我们的体验大于所得”(Science and Spirituality ——We experience more than we can grasp)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成素梅研究员主持,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赵月瑟编审、我所的部分研究人员及其硕士研究出席了报告会。丢尔1929年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1956年在著名物理学家泰勒指导下获得美国伯克利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学、核物理和引力研究,1958-1976成为物理学家海森堡的合作者与研究助理,1971-1992任德国慕尼黑海森堡物理研究所所长和董事会主席,晚年主要从事科学哲学与环境伦理研究。

在此次报告中,丢尔教授从量子物理学的视角出发,在批判传统世界观的基础上,阐述了一种新型的现代科学的世界观。首先,丢尔教授回顾了机械论-原子论的世界观(Mechanistic-Atomistic World View)。他认为,在经典物理学中,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我们能够凭借肉眼和仪器确定物质在空间中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传统的世界观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存在的形式是第二性的,这种世界观把世界等同于“实在”(Reality)。然后,他以波尔的氧原子模型、角动量量子化、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的基本特性、DNA双螺旋结构为例,揭示了传统世界观的局限性,阐述了量子物理学的整体论的世界观(quantumphysical – holistic World View)。在这种世界观中,世界不再等同于“实在”而是潜在的,关系和关联是第一位的,物质成为第二位的。他以两幅格式塔图像为例生动阐述了看问题的多视角方式。他认为,当我们在谈到某物时,一定是在我们的大脑里已经先有了对某物的感知,然后才使我们看到眼前的物质,自然界的定律不是永恒的,万物都在变化当中,只有无序才是永恒的。在报告中,丢尔教授借助大量的照片、图片和现场试验等方式生动的向我们阐释了一种新的量子论的世界观,使报告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报告结束后,首先由钱立卿同学对报告内容进行了中文复述,俞宣孟研究员作了补充,然后,成素梅研究员对报告所涉及到量子物理学背景进行了通俗的讲解。俞宣孟研究员就精神等问题与丢尔教授进行了讨论。

 

下图为学术报告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