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科学的人文社会学研究迎来的第三次浪潮——与美国现象学家休伯特&#8226..

作者:发布时间:2009-07-12浏览次数:222

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Lederer Dreyfus),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象学、存在主义、人工智能哲学等。他是胡塞尔、海德格尔、福柯、梅洛庞蒂的世界级专家,他的研究成果曾对像罗蒂、查尔斯·泰勒、塞尔之类的当代著名哲学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2009623日上午,我有幸借他在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进行学术座谈之机,围绕他提出的技能(skill)模型与他进行了访谈。由于他的技能模型涉及到当代知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关于专家知识的研究,所以,有必要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问:德雷弗斯教授,您好,近些年来,英美学术界掀起了关于“expertise”的研究,这个词在译成中文时,既有知识的意思,也有技能的意思,我与成素梅老师曾就这个词的翻译问题进行过大量的讨论,在现有的相关英语文献中,有三种用法,一是把“expertise”等同于“skill”;二是把“expertise”等同于“practical knowledge”(实践知识),三是把“expertise”等同于“expert’s knowledge”(专家知识),您认为这三种用法中,哪一种用法比较恰当?

答:哦,问得好。我认为第三种用法比较恰当,即,“expertise”接近于“expert’s knowledge ”(专家知识)。专家知识是“技能”(skill)的最高阶段,它既包括知识,也包括能力,这种知识是在特定的背景中获得的。

问:您在《心灵超越机器》(Mind Over Machine)一书中曾阐述了一个“技能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您把技能的获得过程划分为五个步骤,您把最后一个步骤你之为“expertise”阶段,即,最高阶段。您认为,在这个阶段,学习者的行为已经不需要任何规则(rule)了,完全是凭身体做出直觉的反应。我的问题是,在这个阶段上,究竟是“没有规则”呢?还是有规则,只是这里的规则是意会规则(tacit rule),是我们说不清楚的规则呢?

答:在技能模型的前三个步骤——新手阶段(novice)、初学者阶段(the advanced beginner)和胜任阶段(competence)是有规则的;在后两个步骤——熟练阶段(proficiency)和专家知识(expertise)阶段上,就没有所谓的规则了。步骤四指的是遇到情况或者问题,你能很快的做出反应;步骤五,指的是你甚至能预测到未来将会发生的情况,也可以把这个阶段称为“掌握”(master)阶段。意会规则是说,本身是有规则的,只是我们还没有把这种规则说清楚。在专家知识阶段是没有规则的,不需要规则。不过,也许是的、也许是意会规则,这一点我现在也不知道。这要靠你们来研究了。

问:我总觉得,我们不可能只凭借身体来引导我们的行动,也许达到了专家知识的阶段时的行动并不是无意识的,而是潜意识的,能这样理解吗?

答:我所说的“无意识”是相对于“有意识”来说的。“有意识”是需要思考,按照规则,用思维引导身体行动。而“无意识”,并不是说有什么规则内化在大脑中,引导我们的行动,而是指在一定的背景下,通过实践操作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已经不需要思考就能做出反应。比如专家们或许也不知道为什么、是什么,但他们却仍然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专家的直觉。

问:明白啦,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直觉(intuition)在起作用。那么,您认为,经验(experience)、技能(skill)与专家知识(expertise)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答:经验指的是你刚开始实践,即使有规则你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规则,你只是根据教练的旨意在做。技能指的是随着你对操作的熟练,你已经能够正确的使用规则了,并且能对所发生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反应。但是,在这里你仍然是有意识的行动,只是你的思考时间很短。到了专家知识阶段,你才能摆脱规则的束缚,不需要思考,完全凭“直觉”行动,这种行动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行动。

问:在您的技能模型中,您谈到了“语境的敏感性”(context sensitivity)问题,您把步骤一“新手阶段”看作是“与语境无关” context-free)阶段;把步骤三看作是“与可识别的语境无关和情境因素”(recognizable context-free and situational elements)阶段;把步骤五看作是“完全语境”(complete context)阶段。这里,您所说的“语境无关”指的是“没有语境”(no- context)呢?还是“去语境”(de-context)呢?

答:我所指的与语境无关是说,比如开车,在最初阶段新手们对操作还不熟悉,他们还在练习如何开车。比如,“当时速达到多少你就要换挡”…这时候,他们只知道照着做、根本来不及考虑语境的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之后,他们已经能够做到熟练操作了,这时他们就会开始意识到语境的问题。而到了专家知识阶段,他们的操作已经熟练到了可以不假思索的程度。完全是靠身体来开车,这时他们考虑的很可能完全是与开车无关的问题,这就是完全语境。

问:您知道哈里·柯林斯(Harry Collins)吗?您所说的获得专家知识需要的背景,与他提到的获得专家知识需要的文化语境很相似。他认为只有进入某种文化的共同体当中,才能获得专家知识。在哈里看来,您所描述的“专家知识”并不是真正的专家知识。他认为,您是在已经获得了专家知识之后,返过头来回顾专家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他所理解的专家知识应该是面向未来或面向未知的情况。

答:哦,是的。哈里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尽管他对我有很多批评,尤其是在专家知识的问题方面,我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那样批评我,但是,我仍然很欣赏他。他是认真地研究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并能达到真正理解的少数几个人之一。我赞同他研究专家知识的方法,但是,我并不认为,哈里仅凭借着和专家们聊聊天,只通过语言,就能掌握专家所掌握的知识。他根本就不懂得物理学原理、仪器的操作以及实验设计等。在他长期研究的引力波项目中,他说他能对科学家的言论作出判断。我认为,那只不过幸运而已,竟然幸运地得到了那些科学家们的信任。

问:那您认为像哈里这样的专家应当属于哪一类专家呢?哈里曾专门对专家知识进行了元理论的分析。他把专家知识划分为五个层次。其中,他把专家的意会知识分为两个层次,“互动型专家知识”(interactional expertise)和“可贡献型专家知识”(contributory expertise)。互动型专家知识就是像哈里这样,通过与专家进行语言交流所掌握的专家知识。可贡献型专家知识则是专家们所掌握的知识,比如,引力波物理学家掌握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您认为,可以把像哈里·柯林斯这样的专家称之为互动型专家吗(interactional expert?

答:互动型专家?嗯,对,我想可以。他们是和纯粹的专家不同的,比如,哈里并不是真正的物理学家。

问:2006年,哈里与罗伯特(Robert Evans)联名在《科学社会研究》(简称SS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很有名文章,题目是“专家知识与经验研究”。在这篇文章中,他把关于科学的人文社会学研究(science studies)划分为三次浪潮来考察,第一次浪潮是指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阶段;第二次浪潮是指以建构论为核心的科学知识社会学阶段;现在正在崛起的关于“专家知识”的研究构成了第三次浪潮”。您赞同他的这种“第三次浪潮”的说法吗?

答:哦,是吗?“专家知识与经验研究”?这个说法不错。是的,我想我所做的工作就属于他的这个第三次浪潮。

 

 

 

原载《社会科学报》,200979,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