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理解科学”会议综述

作者:发布时间:2009-11-14浏览次数:60

117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理解科学”会议在上海佘山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哲学所所长童世骏研究员和东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怡教授到会并致开幕辞。会上围绕“理解科学”的主题,学者们从多维度阐发了各自观点。

1、科学观与科学的宏观理解

关于“科学划界”问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醒民教授在回顾了科学划界的历史、划界论和反划界论、划界标准、划界意义、导致划界困难的原因后,提出:虽然我们不能完整地定义科学,也不能完备地列举科学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毕竟存在一些相对稳定的综合性标准,可以把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区别开来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魏洪钟教授认为,对于科学的定义,首先应明确科学是自然科学,同时定义必须反映自然科学家的思考,反映当前自然科学研究的实践,在着眼于科学的社会建制的同时,也要着眼于科学研究的成果——知识。上海大学王天恩教授则全面论述了对科学的四种理解,即科学是与日常认识和哲学认识相区别的人类认识方式,是由科学概念和科学定律构成的理论,是以归纳和猜测在观察和理论两个维度上的进行建构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文化中的具有范导作用的重要因素。东华大学的杨小明教授从中西科学概念比较的视角提出:西方近代科学只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科学,以此为标准判断中国古代科学之有无,就犯了以特殊形态的科学替代普遍意义上的科学的错误。中西科学是两种属于不同范式的科学形态,且不可通约。清华大学卢风教授从现实出发,提出当今全球环境危机是源于万能论的科学技术观,追求终极理论的科学支持着征服性技术。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科学观层面的生态转向。华东师范大学郦全民教授则从隐喻角度指出:科学是一种少数人才能从事、与人类生存无直接关联、且具有致命魔力的“奢侈品”。

2、科学的理论、对象和实验的专题研究

关于理论与实在的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成素梅研究员认为,当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到宇观与微观领域时,经典的理论与实在的镜像关系受到了挑战。量子理论则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理论与实在之间的整体性模拟关系。理论不再是描述实在,而是理解或谈论实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周昌忠研究员提出:科学认识对象本体的确定性及其现象的变化齐一性,都是形而上学建构的产物,包括了本体的形式逻辑建构、现象的归纳逻辑建构和“本体—现象”结构的演绎建构。关于科学研究中的思想实验方法,山西大学魏屹东教授认为,思想实验作为思维的认知模型对于大脑认知的潜在判断与分析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表现出非实际的可操作性、非现实的情景再现性、情景的虚拟性、过程的似真性及展现的直接性等特征,又具有解释、反驳、认知和预测等功能。山西大学张帆对英国社会学家柯林斯的“实验者回归”论题做了深入的评析,柯林斯用“复制的经验模型”对传统科学标准中的“实验可重复性”进行了讽刺,认为科学命题的归纳逻辑完全可以从社会学立场进行解构。清华大学徐竹对可操作的因果理论在社会科学哲学中的意义做了阐发,他认为以“介入下的不变性”为特征的可操作因果性,可以作为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内“定律”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3、实践维度的科学哲学

厦门大学曹志平教授在阐述了马克思实践论科学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当代西方诠释学的现象学科学哲学对科学实践的存在论理解,与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文本中展示的对科学的存在论理解形成了理论上的有益“互补”。上海理工大学许良教授则认为,实践论科学观的兴起,有助于克服后现代科学观中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和反形而上学的肤浅性,而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则是实践论科学观的理论本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研究员提出:将科学视为能够客观真实地表征自然的普遍性知识体系,是建立在基础主义形而上学之上的想象;科学实践的主要特质应是基于实践性因果关系的世界重构,科学是人类有限的知行体系。清华大学吴彤教授基于卡特莱特对律则机器的论证,提出现代科学是严格遵循其它情况均同条件或反事实条件的人类实践活动,这种特征不是全部现存现代科学的全部,更不能涵盖西方现代科学之外其他民族与自然打交道的有效方式的全部。上海大学杨庆峰副教授以科学研究中物和主体关系为视角提出,建构主义的发展表明,科学自身开始表现出回归主体的迹象,并通过实践重新与物达成统一,具体表现为物在科学解释中地位的提升。

4、历史和文化维度的科学理解

东华大学邓可卉教授从科学史的角度对《五纬历指》一书的宇宙观及成书背景做了详尽的梳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郑晓松副研究员,从思想史立场对牛顿力学革命与法国启蒙运动间的精神传承做了了深入的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吴晓江研究员把诗剧《浮士德》置于西方近代科学与文化演进的历史背景下加以理解,揭示了浮士德精神积极的人文意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赵克副研究员从学科发展史角度指出:STS的默顿传统发展出了科学社会学,STS的贝尔纳传统发展出了科学学与科学计量学等,两大传统的汇聚为当代STS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计海庆副研究员通过对四部机器人科幻小说的解读,揭示了人类社会在机器人社会地位问题上态度和立场的转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