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0年世博会,首届以“城市”为主题,不仅将为世界各国围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提供场馆,充分展示和交流城市文明的成果和经验,而且还将以上海城市为窗口,通过各行各业的职业表现,具体展示中国城市的文明程度。换言之,上海城市本身,将是本届世博会的最大展品,而上海各行各业尤其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行业就成为这个最大展品的关键部位。所以仅仅从办好世博会这个角度看,也有必要认真对待。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利用市场和资本,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资本,已经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和物质文明,包括如上海这样的城市物质文明。社会的财富,也已经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了。但是,无庸讳言,资本在西方历史上起过的“非常革命的作用”,在我们中国也程度不同地重复发生作用。读过《共产党宣言》的人,今天可能对如下这一段话印象深刻:“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敬的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所谓“非常革命的作用”,《宣言》作者是就西方历史上,资本对封建宗法田园诗般的关系的破坏而言的。这是因为资本具有发现并将一切使用价值都转变为交换价值生产的趋势,用通常的话说,就是要求将人类所需要和可能需要的一切,都开发出来,都作为可以用金钱交换的商品来生产。因此,不单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而且所有古老的职业都将被抹去传统的灵光,向来令人尊敬的专家也成为资本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换言之,传统的职业关系都成了雇佣关系,过去令人尊敬的职业和专家都成了赚钱的工具和可与货币交换的商品。在中国,尽管没有普遍发生这种状况,除了在外资、私营企业外,我们还有国有和集体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不能说是资本招雇的雇佣劳动者。我们的医生、律师、诗人、学者也大都在事业单位工作,并不存在被资本雇佣的问题。但是,由于资本已经成为社会财富生产的基本方式,而这种生产方式又具有将所有使用价值都作为交换价值来生产的趋势,因此,社会各个领域各种职业的经济化雇佣化,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职业的商品化、生意化和唯利是图性,即随这种雇佣关系而来的资本属性,似乎也就难以避免了。用社会主义的普照之光,无助于我们正视这种趋势和属性的影响。我们看到,除了作为公仆的公务员腐败不绝于新闻外,各行各业还存在各种类型的权钱交易、职业失范行为,如医生索红包,会计做假账,裁判吹黑哨,学者学术造假等。
所以2001年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紧接着由政府总理提出的“不做假账”又进而推动了全国诚信大讨论。那么职业道德对于资本有什么作用呢?资本与职业灵光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说资本抹去了职业的灵光,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资本使得传统职业具有雇佣关系的性质,职业专家成为可以用钱购买其使用价值,因而同普通工人一样,成为依附资本的被雇佣者,从而丧失了过去受人尊敬令人敬畏的光彩。 同时,由于资本是以缩短必要劳动或延长剩余劳动、实现剩余价值为其生存条件的,因此二,它必然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使得雇佣关系的职业也具有这种唯利是图或者说受利润追求支配的资本属性。
但是,职业的雇佣关系化,雇佣关系的职业受资本的属性支配,并非一定要丢弃职业道德,利润追求也并非一定要成为唯一的最大化。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有必要对职业和生意作一些区别。
职业与生意有别。生意、生意人,一般理解就是赚钱。而职业,其典型的形式就是马克思这里提到的医学、法律、神学和学院,即专业,从事这些专业的,是专家,例如医生、律师、教士和学者等,英语通常把这些职业和专家归于“profession”、“professionals”名称之下。按美国《布莱克威尔经济伦理百科辞典》的解释,这些职业通常与非专业、非专业的相对应,本身就具有赞誉的含义, 不仅具有社会的声望,而且其成员享受特别高的社会地位,这些职业和专家具有如下特征:1)具有专门的知识; 2)具有利他主义取向; 3)具有专门的标准、规则,具有自律和自治能力的集体组织;4)与社会存在某种契约关系,允许它们具有独特的权利或权力,如开诊所诊治病人、开律师事务所为当事人辩护等。由这种职业所形成的一种职业精神或职业信条(Professionalism)有两个:一是,任何个人的利益来自所从业的, 如收入、地位、权力等,都从属于该职业的主要目的,即个人利益不能作为从业的主要动机,专家因此与商人不同,后者坦率地承认,他们的主要动机就是赚钱即商业主义(commercialsim)。2)它与客户关系的特点是专业服务,因而不以是否成功作为衡量职业道德的标准,例如医生治病救人,只要尽力了,即便病人最后无法挽救,也应当是个好医生。所以,职业和专家的美德是:同情、关心、信任、责任,它们构成职业-客户关系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两条,用我们《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表述来说,就是“敬业奉献”,即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马克思讲的资本抹去了职业的灵光,也就是指出了,职业关系在变成雇佣关系的同时,传统的职业精神变成了商业主义,商业主义支配、渗透到所有的职业中。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职业和专家概念,在经历了这种商业主义的支配后,近年来发生了变化,人们认为,应当重新理解职业和专家,不能将它们等同于生意和生意人。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因此立下的座右铭是:“To Make Busi nesss a Profession”(使生意成为职业、专业)。它极为简洁地反映了在职业关系上公众利益要求脱离资本属性的愿望,即职业精神而非商业精神至上,不仅要求恢复职业的灵光,而且要求生意提升为职业,闪耀职业的灵光!
这种重新理解的职业精神强调:正是承诺和责任才是职业、专家而非生意和生意人的标志。因此生意唯有从属于服务公众的目的才有可能成为职业,生意人才有可能成为专家。当然,服务公众的敬业精神并未摈弃利润、报酬,它摈弃的只是唯利是图的商业主义;强调专家服务公众的敬业精神并不拒斥专家个人得到报酬,它摈弃的是只认钱不认人的金钱至上主义。
我们在利用资本的过程中,应该避免职业沦为生意的倾向,注意借鉴西方在这种沦落后重新恢复职业灵光、同时将生意提升为职业的经验教训。
现阶段中国社会包括上海的职业群体可区别出五大类:以领导干部为主的职业群体;以办事人员为主的职业群体;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职业群体;以商业人员为主的职业群体;和以工人农民服务业为主的职业群体。《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共同内容,但不同的职业群体对这内容又有所侧重,例如,对以工人农民服务业为主的职业群体是“爱岗敬业”,对以商业人员为主的职业群体是“诚实守信”,对以办事人员为主的职业群体是“办事公道”,对领导干部是“服务群众”,特别是对后者,还具体要求“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而不是玩忽职守、以权谋私。对这些群体来说,并非只是一个行当、工作的问题,而是应该看到,只有具有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群体,才能为社会所承认,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声望,也才有存在的理由和权利。
上海是中国现代化城市的象征,也是中国现代商业文明的重镇,一方面,我们经受过、现在也还面临着商业主义对职业关系职业精神的挑战,另一方面,上海有着中国最优秀的职业群体,在上海产生出像“徐虎精神”这种服务公众不计报酬的职业敬业精神,在当代要求将生意提升为职业的趋向中,我们更有理由利用世博会的契机,搞好我们的职业道德,让职业的灵光在中国上海的各行各业中闪耀,当然这要求三方面的制约,公众的舆论监督,政府的提倡和规范,职业群体和专家的自觉自律。
原文发表在《解放日报·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