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江《以“两型社会”理念引领城市建设的生态美学思考》

作者:发布时间:2009-12-14浏览次数:366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自工业文明出现二百五十年以来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是维系人类未来生存命运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突出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城市现代化进程看,建设“两型社会”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城市建设工程的重要社会规范。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呈现出更大规模的发展态势,城市建设从过去满足经济、实用的物质需求层面,发展到现在讲究景观美、形象美的精神文化需求层面。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城市景观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有悖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误区。为此,以“两型社会”的生态审美价值观指导城市景观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生态美学在国内外仍是一门尚在生成中的新兴学科,对生态美学的基本理论仍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和争议。笔者认为,应当将突破传统美学关于自然美的理论和超越早期环境美学作为构建生态美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并依个人见解提出生态美学理论要义如下。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审美关系不只是通过人的意识结晶——艺术来建立,还必须通过人的另一种意识结晶——科学来建立。生态美学不再以传统美学仅仅注重艺术化的感性审美体验方式看待自然美、环境美,而是将自然科学和生态学知识作为自然审美和环境审美的理性基础,注重从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上,鉴赏自然美、评价环境美。

二、生态美学承认美的社会属性,同时也重视美的自然属性,认为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审美判断,不仅取决于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主观意识,也取决于生态学评价和环保科学评价。生态美学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将环境审美判断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三、生态美学认为自然美不仅仅是人的审美意识的外化,也是自然环境的客观生态规律在人的审美意识中的反映,重视生态学为自然环境审美提供的科学依据。

四、生态美学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审美评价,不停留于从外在形式上满足人的观赏、愉悦和情感需要的感性层面,而是深入到自然界内在的生态规律,深入到生态伦理和环保准则的理性层面。环境审美必须将观赏价值与生态价值统一起来,使精神愉悦的欲求与环境保护的诉求统一起来。

笔者认为,“两型社会”城市景观的生态审美基本理念是,景观设计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环保为重”的原则,以自然为师,与自然为友,尊重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最大限度减少人造景物、人工环境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侵犯,遏制奢侈性唯美欲求,维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和自然环境自净能力,保持自然界物质能量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追求环境美的外在愉悦形式,必须以尊重环境美的内在生态价值为基础,使美观要求与环保要求相协调统一。

以生态审美理念指导城市景观建设的具体实践包含以下七个方面。

一、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协调共存是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营造节能低碳、美观悦目的建筑景观。三、建设养护成本低、生态效益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绿地园林景观。四、建设节约水资源、有利于生态修复和环境自净的城市水景。五、发挥立体空间绿化的综合生态效益,美化城市建筑“第五立面”景观。六、城市基面美化须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七、营建减少光污染、节约能源的城市夜景。

 

【关键词】  两型社会;城市建设;城市景观;生态美学;审美价值观

 

原载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