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 何锡蓉 主编:农村调研报告《这里是我们的根》

作者:发布时间:2013-07-08浏览次数:434

 

内容提要  “这里汇集的十几篇文章,是哲学工作者一个多月回乡之旅的产物。调研地域涉及十二个省市,调研内容涉及农村城市化、土地所有权、闲置地开发、乡镇学校撤并、农田水利、计划生育、农村医疗等诸多热点问题。虽然不是农业问题专家,毕竟从小在农村长大。与乡亲访谈,毫无顾忌;材料收集,如囊中取物;剖析问题,似剥茧抽丝;发表建言,则直抒胸臆。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家乡的关切之情。赤子之心,溢于言表。”

 

 

 

真切的观察、深情的思虑----写在农村调研报告《这里是我们的根》出版之际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十几位来自农村的学者,利用休假回乡之际,走亲访友,对生养自己的家乡作零距离的观察触摸,各自写出了充满地气的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集结成书《这里是我们的根》,最近由海豚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该书收入十五篇文章,调研的地域遍及十个省市,关注的内容涉及土地所有权、农村城镇化、农田水利、乡村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诸多问题,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脉动,体会到作者与乡亲、故土血脉相连的思虑。

将土地所有权归还农民

一份基于上海郊县的调研报告,明确主张将宅基地所有权归还农户、耕地所有权由村级经济实体进行集中管理的观点。

该报告指出,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有土地使用权而无所有权。该报告追溯了新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历史沿革,指出1951年人民政府给每户农民正式颁发《土地房产所有证》,确认了农民对耕地和宅基地的所有权;以后经过“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等形式的转换,农民从土地的“所有者”变成了土地的耕种者。上世纪80年代,废除了人民公社,却保留了人民公社的关键内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然而,“农民珍藏着60年前人民政府颁发的那一份《土地房产所有证》,表明在这些农民的心目中,他们是耕地和宅基地的所有者而非“承包者”;他们牢记着人民政府的最初承诺:他们有支配这些耕地和宅基地的“完全自由“。针对耕地和宅基地的不同情况,该报告建议对这两类土地所有权的归属与处置区别对待:耕地归村级经济实体集中管理,宅基地的所有权归还农户。

另一份基于山东农村的调研报告道出了相似的问题,“农民土地使用权意识迅速下降,土地交易权和土地所有权意识不断攀升。”该报告指出,改革开放过程中推行的“包产到户”实现了土地使用权的私有化,即便是这种十分“微弱的私有化”也释放出了远远超过人们预期的巨大能量,然而当下农村面临的问题则是,土地使用的私有化所蕴含的能量基本释放殆尽。因此,该报告主张在正视农民实现自身经济价值和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继续释放‘地权’所蕴含的能量应该是一个大的方向,特别是,应该围绕赋还农民的‘土地流动权’来谋划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并且积极思考‘农地所有权’的‘赋权还能’问题。”

城镇化的喜与忧

一份基于河南农村的调研报告认为,就地城镇化给农民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改善,也得到村民的拥护,但“土地依赖路径”的城镇化没有后劲,鉴于当地产业的缺失,城镇化之后的农民必须外出打工来维持生存,“1900人的村庄,只有不到300人留守,而且多数是老人和儿童。”由此可见,农民发展的问题并没有通过城镇化从根本上解决。

对重庆近郊农村的调查结果更为乐观。因为在统一建造漂亮安置房的同时,还建立了农业园区、“开心农场”等产业基地,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但同时也存在问题,例如农民大多将房屋租给小企业使用,这些小企业一般都是低端型、粗放型的制造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同时也限制了长期发展的动力。

来自皖南山区农村的报告则道出了不一样的问题。由于地处黄山风景区,所以该地区的城镇化与房地产开发商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大多数乡镇,打着新农村建设旗号的城镇化,变成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联手的圈地运动。失地农民在自己的故乡成为异乡人。”该报告主张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医疗卫生建设,开展更多的农发项目,使乡村变得更有吸引力,提升当地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层次,使农民安居乐业并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家致富,这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城镇化的过程中还伴随着农村征地补偿问题,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报告提出丰富征地补偿方式的建议:在简单的一次性货币补偿基础上尝试长期货币补偿;以地入股;社会保险安置;留地安置,等等。

两难的农村教育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由于农村生源不足、师资力量短缺,因此出现了大幅度的“撤点并校”现象。该报告以江苏省洪泽县为例,“从2006年至2010年,整个洪泽县顺利将38所学制不完整的农村小学、农村教学点全部撤并到镇中心小学,2132名小学生集中到镇里上学。至此,拥有38万人口的洪泽县,村里已经没有一所小学了。”撤点并校在宏观上起到了盘活存量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等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问题,例如教育资源更加向城镇倾斜、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而“失衡的教育结构能否重新回归于公平公正的状态”的呼声更发人深省。

安徽无为县农村的调查报告指出了相似的问题。由于高考生源数的减少,乡镇中学面临窘境,而政府教育城市化政策的导向使乡镇中学更加步履维艰。该报告同样呼唤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认为,“公共服务和福利是每一位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不能以成本计。更何况教育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具有百分之百的意义。”

除此之外,报告还涉及赣南地区危旧房改造,提高革命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保护村落文化;管好农村小型水利,防旱防涝,避免重回“靠天吃饭”的局面;生育财政的触目惊心,振聋发聩;思考农村福利政策,例如新农合、新农保,希望切实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在保障和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同时,指出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也值得关注,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农民工现象息息相关;以冀南回族乡为例的报告,对农村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这些调研报告的撰稿人绝大多数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农家子弟,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大多还在农村生活和劳作,他们与乡亲们一起感受着现代化对农村的冲击。以《这里是我们的根》作为书名,正是这些农家子弟不忘本的一次深情表达。与农村血脉相连的情感和对农村问题的切身感受,使他们站在农村人的视角,道出了农村人的心里话。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调研报告是广阔村野里那些“失语人”的代言。值此“城镇化”问题、土地所有权问题等还在热烈讨论之际,本书确实值得任何一位真心关注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人来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