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江:为什么近年城市多遭强暴雨袭击?

作者:发布时间:2013-11-15浏览次数:214

今年913日,一场罕见的强暴雨袭击上海,雨量超百年一遇,八十多条道路顿时变成“河流”,大范围交通瘫痪,两条地铁出故障停运,不少地下车库淹成“水库”。其实这并非偶然事件。20105月,我国南方四省受强降暴雨突袭,广州等诸多城市雨量之大、范围之广为历史罕见,几乎变成了水城。今年7月四川、云南出现50年来最强降雨,逾3.6万灾民被迫转移。

联合国气象组织指出,原来半个世纪一遇或百年一遇的强降水、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近50年来呈现不断增多增强的趋势,预计今后这种极端事件的出现将更加频繁。

强降雨极端天气频发的“主导演”是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使水面蒸发加大,大气中水汽总量增加。气温每升高一度,容纳水分增加7%。大气容纳更多水汽,就会降更多水。同时水循环速率加快,使更多降水在更短时间内发生,由此造成强降雨频率增加。

诱导强降雨发威的“副导演”是城市“雨岛效应”和混浊岛效应。城市高楼林立,无数空调排热、潮水般汽车排气,在城市上空形成越积越厚的热气流,酿成强降水形成的气象条件。同时,城市建筑稠密,使风速减小,强雨带在城市上空停留时间比空旷的郊区长,造成降水量增多。这就是雨岛效应。城市是工业、人口、车辆集中地,大量排放污染气体使空气浑浊度远高于农村地区,形成混浊岛。空气中尘埃等混浊物是云层中水汽变成降雨最需要的凝结核。城市上空的凝结核越多,水汽就越容易凝结,导致降雨量激增。

看来,要减少强暴雨袭击城市的灾害,根本对策就是要以低碳行动遏制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科学规划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口规模,推广清洁能源,让绿色生活方式在城市人中畅行起来。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科技哲学特色学科研究员)

原载《自然与科技》杂志 (上海科技馆主办)2013年第6期(115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