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所助理研究员汤铭钧赴欧参加学术会议

作者:发布时间:2014-11-18浏览次数:405

我所外国哲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汤铭钧博士,于2014818–23日,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参加“国际佛教研究协会第17届代表大会”(The 17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国际佛教研究协会代表大会”是国际佛教研究界四年一度的盛会,是各国学者交流研究新进展、结识学术同道的重要论坛。本次会议共设35Panel25Section,与会学者计有350余名。汤铭钧博士在“跨越亚洲的佛教量论:印度、中国、朝鲜和日本”(Panel 18: Pramāa across Asia: India, China, Korea, Japan)分组讨论上,作学术报告“护命《略显因明入正理门》之研究(2):唯识比量决”(A Study of Gomyō‘s “Exposition of Hetuvidyā” (2):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Argument for Consciousness Only),择取汉文资料中关于玄奘唯识比量的若干核心段落,初步探讨了该比量的印度逻辑背景。

于当月26–30 日,汤铭钧博士又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参加了“第五届国际法称研讨会”(The Fifth International Dharmakīrti Conference)。该会议是国际佛教逻辑学知识论(因明量论)研究界不定期举办的一个专题研讨会。本次会议不另设分会场,与会学者计有60余名。汤铭钧博士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汉传佛教逻辑中的‘能立’概念”(The concept of sādhana in Chinese Buddhist logic),论证了汉传因明中的“能立”概念其实来源于陈那晚期的集大成之作《集量论》,而非以往认为的《正理门论》与《入正理论》;同时还结合这个概念在印度佛教逻辑中解释的前后变迁,说明了佛教逻辑所关注的“论证要素”实质上带有很强的知识论特征。

汤铭钧博士专攻佛教因明,其最近的研究方向在于说明汉传佛教因明的印度源头,及其对于解释印度佛教因明在陈那(约公元480–540)与法称(约公元600–660)之间的这段历史发展而言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此项研究得到了两会与会同仁的初步认可。其本人也通过今夏两会,结识了不少同行师友,并大大拓宽了研究的视野。汤铭钧博士还兼治印度古典六派哲学,并在院内外教授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