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何锡蓉研究员等赴德国耶拿大学参加国际研讨会

作者:发布时间:2014-12-03浏览次数:535

受德国耶拿大学(全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耶拿大学)哲学系的邀请,哲学所何锡蓉研究员、余治平研究员和陈常燊博士一行三人,自1125122,赴德国出席了主题为“中国古代哲学和德国观念论”的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由耶拿大学和魏玛尼采学院联合主办,会议先后在耶拿和魏玛这两所德国历史文化名城举行。与会代表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党校,台湾东海大学,美国华沙学院(Vassar College)学院,以及耶拿大学和魏玛古典主义基金会与尼采学院,还有德国其他大学学者以及耶拿大学的研究生等也参加了会议,耶拿大学哲学系主任克劳斯·费威克教授(Klaus Vieweg)主持会议。

此次会议议题丰富,日程紧凑,气氛热烈,讨论深入。每一个报告人都有30分钟的报告时间,另外还有15分钟的讨论。德国会议不讲究形式,没有会标,不设席卡,简单的开幕式后,直奔主题,来自德国 Hidesheim大学的Rolf Elberfeld教授用时一个半小时,作了题为“本根性的呈现——中国佛教徒法藏”的精彩演讲。报告结束后,中德学者分别用英、德文围绕Elberfeld教授的报告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探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来自上海市委党校的李育书副教授作了题为“康德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的分裂与融合”的英文报告,台湾地区东海大学的史伟民教授作了“孔夫子与康德论道德感”的德文报告,耶拿大学的施米特教授(Pro. Andreas Shimidt)作了题为“费希特的Sittenlehre概念是康德式的吗?”的德文报告,以及来自复旦大学的汪行福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方旭东分别作了“朱熹与黑格尔哲学之比较”、“中国智慧走在西方之前还是之后?”的英文报告,等等。

我所何锡蓉研究员作了“从中道思想看中国传统哲学的非理论化特征”的英文报告。报告后,德国学者就理论与非理论的特点、台湾史伟民教授就儒家“中道”理解问题,以及德国学者就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等与何锡蓉研究员展开了深入的互动交流。余治平研究员作了“论海德格尔的因缘、命运与儒家的理解”的德文报告,施米特教授围绕海德格尔与存在主义问题、费威克教授围绕海德格尔与前现代主义问题分别与余治平研究员展开了讨论。陈常燊博士作了“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的先秦名学”的英文报告,美国华沙学院刘皓明教授围绕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语言哲学问题,以及《荀子·制名》中的名学问题对陈常燊博士的报告给予了有益的补充。史伟民教授围绕概念与实在的关系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刘梁剑副教授围绕“名”与“道”的关系问题与陈常燊展开了饶有趣味的探讨。

会议间歇,全体与会人员在德国魏玛尼采档案馆主任施米特-格雷派利博士(Dr. Ridiger Schimidt- Grepaly)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位于魏玛洪堡特大街36号(Humboldtstrasse 36)的尼采档案馆,格雷派利博士现场为大家解说了一代哲人尼采最后几年的生命旅程、尼采手稿的保存整理情况以及著作的编辑出版情况,并回答了与会人员的问题。

会后,何锡蓉研究员还就会议论文出版事宜,明年的合作内容等事宜与费威克教授进行了商议。双方认为,我们自2008年开始的合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和有效,并表示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并扩大学术研讨的领域和参与者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