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与上海富大集团联合创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外事处、上海市工商联合会、上海市伦理学会合作举办的首届“FUDA-SASS论坛:企业、伦理与社会”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吸引了来自上海各大高校、企业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陆晓禾研究员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到会致辞。
论坛邀请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诺曼• 鲍维伊(Norman E Bowie)教授和富大集团董事长、总裁袁立先生分别作了“全球化、经济伦理与企业战略——全球化的某些哲学伦理基础”、“富大的求索—兼论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实践”的报告。
袁立先生首先结合经营管理实践就“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发展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也使用了社会各种资源,因而承担社会责任是民营企业的天职,主要有两大方面内容:一、对内社会责任,即做大做强企业,遵纪守法,善待员工;二、对外社会责任,即回报社会,帮助穷人,慈善捐,促进社会和谐。袁立先生认为,特别是后者有助于达到整个社会的财富生态平衡。其中,民营企业主(富人)要有所觉悟,认识到慈善捐赠有助于社会和谐,对捐赠者、受捐赠者和国家都有利,在帮助穷人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也有利于保护自身产权。由于“读书,最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助学是富大慈善捐赠的重点,1996年设立“富大帮困基金”,至今已达750万。截至2006年,受富大资助的大中学生共22名,在云南边境地区捐建的上海富大希望小学,也于2006年9月落成。
袁立先生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学者们就“捐赠者是否需要感恩、应当以怎样的形式感恩”、 “慈善是否是企业的本分”、“如何解决两极分化”等问题展开探讨。袁立先生认为,作为捐赠者无需要求感恩,受助人也有尊严,只希望他们将来有能力时能将慈善接力棒传递下去;而企业规模效益不同,所拥有的自由不同,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也不同,大企业效益好,就要做好慈善事业;要缩小两极分化,则可以借鉴北欧一些国家的发展模式。
鲍维伊教授是美国和国际公认的经济伦理运动和学科的奠基者和推动者之一,在国际经济伦理学界享有盛誉。他在报告中提出,成功的全球化包含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两个部分。从康德以来的启蒙思想家们都认为,全球化最终目标是世界和平。鲍维伊教授认为经济互通有利于增强人类联系,形成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两性互动。在经济发展问题上,他区分了传统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经理人的主要任务是将股东利益最大化)和欧洲可持续发展模式(以经济成功、环境友好和企业社会责任为三大基础),后者认为股东权利并不优先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经理人的主要任务是平衡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诉求。他希望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借鉴欧洲经济的发展模式,至少先在工具层面上要接受“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企业战略。鲍维伊教授还提出,目前,出口商品质量、员工安全、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但中国有机会在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他最后提到,由于人们对“善”的理解各有不同,当前重要的是寻求到囯与囯之间形成合作的一致同意的基础价值,中国可以在达成相关国际合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能达成共识,就可以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世界和平。
学者们就“如何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如何理解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慈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环境问题中的责任”、“美国大企业的社会伦理问题”、“美国企业诚信管理”以及“过度竞争和物质化追求给经济伦理研究带来的启示和方向”等问题,与鲍维伊教授进行了商榷和探讨。鲍维伊教授认为,政府政策和市场规律依然是约束企业的两大重要力量,各国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地开展一些慈善事业,美国Target零售店将税前5%的利润用作慈善捐赠,通过透明机制,人们依然愿意投资它,长期来看,有助于企业发展。他承认美国在环境保护等方面做的还不够,作为经济伦理学学者,他很遗憾一些研究即使得出了结论,却无法得到经济实体的反馈,引起公司CEO的重视,实际上理论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
与会者表示,本次论坛为企业界与伦理学界提供了国际交流互动平台,让学者们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也让经济实践者了解了国际上有关企业伦理的发展动向,必将能促进我国经济伦理尤其是企业伦理的发展,有助于创建整个社会的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