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下午,哲学所50周年所庆献礼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课题组召开讨论会。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研究员应邀参加,并作了“当代中国价值领域存在问题的背景分析”主题发言。
童世骏研究员在发言中概括地分析了我国当代价值领域存在问题的现实背景、文化背景和认知背景:现实背景分析主要从现代性、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等三个方面来展开,文化背景分析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认知背景分析则着重辨析了目前学术界讨论价值问题时存在混淆并且有着现实后果的五对哲学概念——道德意识与道德风气、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行为)原因与(行为)理由、真诚与无耻,以及思想解放与违规操作等。
参加座谈的课题组成员围绕童世骏研究员的发言和各自的选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其中最为突出的话题是童世骏研究员在文化背景分析中提到的“现实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
有人认为,所谓价值或文化虚无主义并非是一种价值上的无立场,而是与后现代文化尤其是与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化多元论相关的一种价值立场。因此,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关键之点就在于,如何可能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出发来“提升”价值,并且,如果榜样或人格典范的激励作用已经失去真正的效力,那么这种“提升”如何可能不进一步加剧价值虚无主义。
有人认为,在当代中国,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务的提出,并非源自现实中价值方向的“无所取”。真实的情况是,实际上“在走路”,理论上却“模糊”。因此,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方向,应当是与当前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相呼应的、一种理论上的“自觉”,即从理论上阐述和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有人认为,对所谓价值虚无主义不能完全消极地去看待。文化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思潮,实际上有解构僵化的意识形态说教,要求回到社会生活现实的积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如果过于“崇高”,以至于脱离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就有可能埋下“虚无主义”的种子。
有人认为,价值虚无主义作为对“主观自由”无条件确认的后果,实际上是现代性社会的一个基本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解放”的论述中以及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有过充分的揭示。因此,对于积极谋求建立现代性的当代中国而言,所谓价值-文化虚无主义并不是什么最严峻的问题。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说是应对文化或价值领域的虚无主义,不如说是从积极方面来阐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有人认为,价值或文化的虚无主义,作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焦虑并非没有现实生活的根据,问题在于如何找到克服这种虚无主义的途径,或者说,这种克服是否能够仅仅通过理论建构的方式来完成。从历史上看,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往往源于某种传统或习俗的瓦解,因此,对虚无主义思潮的真正克服也有赖于某种新传统以及与此相关的某种健全理智和完备自足的生活态度的养成。就当代中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一种新传统。
有人认为,应当区分生活态度上的虚无主义和作为一种哲学主张的虚无主义,后者才是学术讨论的对象。因为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虚无主义在任何时代都可能由某种生活境遇激发出来,而作为一种哲学主张的理论上的“虚无主义”则明显带有西方思想传统的背景,并在现代社会才突出地成为一个问题。
此外,座谈还涉及到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式和具体内容等多方面的讨论。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是否还应当以寻求价值“定义”的方式来进行,如何避免撇开行为实际的发生和延展过程来讨论价值问题的“泛价值化”的道德评断倾向,如何在文化相对主义盛行的时代坚持“科学价值”的正当性,如何将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特征的“内在超越”和脱离社会现实的单纯个人道德修养区分开来,如何从近30年来中国社会生存方式的变迁来阐明价值观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等等。
最后,作为回应,童世骏研究员对课题组成员的讨论作了简要的评论。
童世骏研究员首先肯定了对文化或价值“虚无主义”的探讨确实有必要区分“虚无主义之种种”,认为课题组成员的讨论已经触及了这一问题的众多要点,提出了许多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其次,他着重强调了作为我们时代问题的“虚无主义”的危险性以及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当代中国人精神状况的密切相关性:一方面认为“虚无主义”在现代社会特别危险,由于个人可以支配的破坏力量相当巨大,人类已经犯不起几次错误;另一方面认为,就当代中国的精神世界而言,尽
哲学所俞宣孟、何锡蓉、曹泳鑫、余治平、吴晓江、张龙华,马迅、杨宏声、陈祥勤、李元、孙芳、韦海波、石永泽、姜佑福等参加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