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所青年科研人员学术沙龙成功举行

作者:发布时间:2008-01-23浏览次数:874

 

借着院工作会议刚召开的东风,2008122日下午,哲学所青年科研人员举行了一次学术沙龙活动,主题为“如何为‘科研兴院、科研兴所’贡献力量”。院青年学术交流中心主任黄凯锋研究员做主讲,青年学术交流中心副主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常务副主编曹泳鑫研究员主持,童世骏研究员、俞宣孟研究员、何锡蓉研究员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本次沙龙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黄凯锋主任就院青年科研工作的情况与哲学所青年科研人员进行了详细交谈,并把自己的科研体会与大家分享,让参加人员感到受益匪浅。院、所领导和青年们谈心、交心,让这次沙龙成为一次励志的活动,成为彼此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其中既有经验性的介绍,也有操作性的建议,充分体现了院、所领导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关怀与指导。

就“如何为‘科研兴院、科研兴所’贡献力量”的主题,大家的讨论概括如下:

一要有平台。目前,青年科研人员发展的瓶颈是“知名度”不高,苦于没有让大家认识、了解的渠道或者渠道太少,因此,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需要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逐步成长起来。青年学术交流中心的定向课题、沙龙、中青年论坛以及院网等都是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可以自己创造机会站在媒体、杂志、电视等平台上,有了平台,瓶颈问题就有了突破口,有了突破口就有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二要有方向。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找准自己的方向和定位非常重要。这个时间也许是二三年或者再稍长一点,但之后就应该清楚自己的方向,否则就是困惑的、痛苦的。在这个适应期,有一对关系很重要,那就是成就感与幸福感。成就感只有与心灵契合以后才有幸福感,哲学研究者也只有把哲学与心灵相契合,才能拥有幸福感,才不仅仅把哲学视为饭碗、职业,而把它作为事业,有着燃烧的欲望,把成就感与幸福感相统一,越过以前的自己,找到发展的“点”。

三要有压力。科研工作其实很苦,面对考核和晋升,没有压力就会有惰性。科研搞不好,给自己找一个借口很容易,但往往宽容自己其实是害了自己。因此,科研上对自己的要求底线一定要达到,不但要愿意写,还要努力让自己能写。科研的压力来自于自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只有把压力变动力、努力变成果,才能享受“吹着口哨看清样”的幸福。

四要有方法。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有着现实的困难,也许是创新难,也许是“把大划小难”。比如,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别人可能已经做过了,但自己不满意,还希望继续研究,却畏于学界可能给予“比较浅”或“比较稚嫩”的评价。面对困难,首先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做一个有心人。与一流的人对话,读一流的书,欣赏并靠近他们。参加沙龙可以分享智慧的火花,分享学习的体会,多用心会帮助我们思考。知识有交叉,在“家族相似”的情况下,如何走向科研的前沿阵地,在一个较长的时段内,领导的指导、同行的批评、学界的争论都很重要,团队协作也很重要。另外,现在科研人员面临的机遇比过去多了,这就有一个时间安排的方法问题,每个科研人员都应有自己的时间表,在保持时间表相对稳定性的前提下根据外界的信息反馈不断调整。总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青年科研人员对这次沙龙活动感到很满意,表示这是一次学习,是一次鼓劲,也是一次鞭策。大家希望今后继续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