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与市委党校等单位共同举办“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研讨会

作者:发布时间:2008-03-26浏览次数:409

 

2008323,“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海兴大楼会议室召开。这次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上海市哲学学会联合举办。

会议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副主任张春美教授主持,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奚洁人致开幕辞。在开幕辞中,奚洁人指出,作为哲学界的前辈,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化、大众化和中国化有着重要贡献,特别是《艾思奇文集》八卷的出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更具有重要地位。他还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从各个角度加以研究和阐述,并通过宣传推进,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此外,他还指出,哲学教学的创新也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我所所务委员会主任俞宣孟研究员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并做了发言。他从理性、思辩层面,从中西哲学比较的独特角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首先,他阐发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应如何对待理论的态度和立场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涵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掌握中。首先应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其次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因为立场和方法决定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很多,其普遍性原理蕴涵了特殊性原理,在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要掌握好本末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使人的生命得以充分展现,她扭转了西方哲学“头足倒立”的局面。其次,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而言,他认为,方法是人看待世界、与自然打交道的方法,是人生存的方法,方法决定了观点。对一个名词、概念的理解如果脱离了这个词和概念所指的对象,则这个词、概念将毫无意义。因此,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才能理解其观点。他提出从生存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哲学应与大众实际生活相联系,而不是精英化、贵族化哲学。

艾思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驱,上海又是他从事哲学研究和《大众哲学》的诞生地。这次研讨会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且正值《艾思奇文集》八卷出版之际召开的,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也是我所积极参与上海市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