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所召开“学术结对”座谈会

作者:发布时间:2008-04-24浏览次数:490

 

2008420,哲学所组织全体同志在桐乡召开了“学术结对”座谈会。会议由哲学所所务委员会副主任,党总支书记何锡蓉研究员主持,她首先介绍了“学术结对”的意义,这既是院的要求,也是我所学术科研的需要,我所40岁以下科研人员有16名,占到所科研人员总数的50%,“学术结对”有助于培养梯队力量,提高我所竞争力。结对是双向的,目的是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座谈会上,资深研究员首先谈了自己的学术感悟,并对青年人员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周山研究员指出,当博士论文发表以后,青年科研人员就要思考如何计划这个过渡期,关于考核,要做好“提前量”;现在的科研条件和经费都比过去有所提高,青年人一定要多读书,读原著。他引用朱熹的话“小立课程,大做文章”提醒青年人,做学问在起始之初要在“点”上做,要有自己的自留地。邓中心的程伟礼研究员认为“时间、精力、资金”是做学问的三大条件,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生存和考核的压力,可能对于自身研究目标的定位也是模糊的,他鼓励年轻人要相信自己,勇于接受挑战。他还建议今后所和中心加强合作,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夏金华研究员也鼓励年轻人要多读书,肯花功夫。王才勇研究员则提出,做学问需要外在(要成功)和内在(感兴趣)两大动力,其中学术敏感度很重要,做学问也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曹泳鑫研究员现身说法,认为越是困难,越是有压力,越不能放弃自己的立身之本,越要集中精力搞好研究,并从编辑的角度谈了青年科研人员如何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学术成果,首先做文章不能脱离当下的思想史和社会生存状态的发展,其次,投稿之后也要克服害羞和害怕受挫的心理,与编辑多联系,探讨如何完善论文。

前辈们普遍提出,压力和困难几乎每个人都碰到过,现有的一些考核制度既然不能改变,就要努力适应。青年科研人员应当多读书,读经典,在这个信息时代,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抱负。

之后青年科研人员也谈了自己的想法,大家表示,有经受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姜佑福博士谈到,青年人对研究课题的预见性较差,有事业感,但是却无法马上进入情境发出声音,他建议能否有其他的所级课题考核方式,例如研究报告是否也可算为成果。郑晓松博士刚刚晋升为副研,他也谈到如何选择“自留地”的困惑。但他也认为只要有执著情怀和学术爱好,应该可以做好学问。陈祥勤博士说,当科研工作不能转化为成果时,心中很有受挫感,当然有压力也并不是坏事,希望得到前辈们的提携和支持。李元博士谈到了“引进人才”和“自我培养”的问题,她认为前辈们的支持和帮助很重要,但种子还是要自己发芽。李梅敬编辑提到,学术敏感点会变,而“点”的研究又看似发展空间狭小,两者似乎有冲突。计海庆博士建议,除了前辈和青年人员的“学术结对”以外,青年人中间也应当多多交流,可能更谈得来。他认为“眼高”不一定是坏事,盯住学术大家,手上做起来,同时建议要努力拓宽学术资源。

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俞宣孟研究员最后作了总结,他首先肯定了“学术结对”有助于全所同志相互帮助提高。所的综合竞争力和个人科研能力息息相关,我所现在面临新老交替和激烈竞争的环境,只有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才能立足。他提出了几点希望,年轻人要勤奋,要明确方向,做细活,善于学用结合,并要抓住各种沟通交流的机会,参加一些课题,打好基础。他还勉励大家,哲学所的学科优势要传递下去,多出大学者、好学者,年轻人应当有更高的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