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上,资深研究员首先谈了自己的学术感悟,并对青年人员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周山研究员指出,当博士论文发表以后,青年科研人员就要思考如何计划这个过渡期,关于考核,要做好“提前量”;现在的科研条件和经费都比过去有所提高,青年人一定要多读书,读原著。他引用朱熹的话“小立课程,大做文章”提醒青年人,做学问在起始之初要在“点”上做,要有自己的自留地。邓中心的程伟礼研究员认为“时间、精力、资金”是做学问的三大条件,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生存和考核的压力,可能对于自身研究目标的定位也是模糊的,他鼓励年轻人要相信自己,勇于接受挑战。他还建议今后所和中心加强合作,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夏金华研究员也鼓励年轻人要多读书,肯花功夫。王才勇研究员则提出,做学问需要外在(要成功)和内在(感兴趣)两大动力,其中学术敏感度很重要,做学问也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曹泳鑫研究员现身说法,认为越是困难,越是有压力,越不能放弃自己的立身之本,越要集中精力搞好研究,并从编辑的角度谈了青年科研人员如何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学术成果,首先做文章不能脱离当下的思想史和社会生存状态的发展,其次,投稿之后也要克服害羞和害怕受挫的心理,与编辑多联系,探讨如何完善论文。
前辈们普遍提出,压力和困难几乎每个人都碰到过,现有的一些考核制度既然不能改变,就要努力适应。青年科研人员应当多读书,读经典,在这个信息时代,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抱负。
之后青年科研人员也谈了自己的想法,大家表示,有经受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
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俞宣孟研究员最后作了总结,他首先肯定了“学术结对”有助于全所同志相互帮助提高。所的综合竞争力和个人科研能力息息相关,我所现在面临新老交替和激烈竞争的环境,只有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才能立足。他提出了几点希望,年轻人要勤奋,要明确方向,做细活,善于学用结合,并要抓住各种沟通交流的机会,参加一些课题,打好基础。他还勉励大家,哲学所的学科优势要传递下去,多出大学者、好学者,年轻人应当有更高的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