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江作“后现代主义科学思潮评析”学术报告

作者:发布时间:2008-05-04浏览次数:613

2008415日,本所科技哲学研究室副主任吴晓江在所内学术交流会上作了题为“后现代主义哲学与科学思潮评析”学术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后现代主义科学思潮的由来,讲述了后现代主义哲学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而主张相对主义,反对决定论而主张非决定论,反对理性主义而主张非理性主义,否定真理的确定性、客观性和普遍性等观点,对后现代主义科学思潮生成的影响。其次,讲述了代表后现代主义科学思潮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科学观、“后殖民主义”科学观、“女性主义”科学观和“激进的生态主义”科学观的主要观点。

    吴晓江认为,后现代主义科学思潮重视社会、文化、政治、权力等人文因素对科学活动、科学认识、科学思想的影响,反对将科学视为整个人类文化中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反对将科学知识视为绝对真理、终极真理,有一定积极的因素。但它从极端相对主义立场扭曲和颠覆科学的“客观性”价值和“正确性”价值,极端夸大科学知识、科学真理的相对性,主张科学与神话、巫术等文化传统的权利平等,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和严肃的批评。

后现代主义科学思潮过分夸大社会文化因素、权力因素对科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认为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是一定社会的文化、政治等条件下建构的产物,科学不过是一种“权力叙事”、“人文叙事”,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取决于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谈判、协商、妥协,科学知识是在人为的文化语境所构造的产品,从而否认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事实上,社会的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只能影响到科研的选题、方向、进度、应用程度和经济效益,而不能影响到科学知识内容的客观性,尤其不能影响到基础科学理论研究的自主性、知识内容的客观性。基础科学理论知识的客观性,在于它经受了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是超越国家、种族、阶级、宗教信仰和个人成见的。当然,某些自然科学家从他的特定的自然观论述科学理论知识的世界观价值、文化意义时,也会渗入某种民族国家的文化意识、阶级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个人主观见解。但是,我们应当将科学理论知识的客观性,与科学家个人在对科学知识作自然观解释、文化解释时的主观性,区分开来。

后现代主义科学思潮主张“科学不等于正确”、“科学不等于真理”。这种观点的失误之处,在于扭曲了某一具体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与总体科学的真理性的关系,从而扭曲了科学的可靠性、正当性。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某一具体科学理论在遭遇新的经验事实时可能显露出其错误的方面,需要加以修正。但我们不能由此笼统地说“科学不等于正确”。因为总体意义上的科学是一种动态的、不断逼近客观真理的过程;无止境地追求真理、正确,是科学的精神本质。抽象地、无条件地谈论“科学不等于正确”、“科学不等于真理”会扭曲人们对科学的崇尚感,怀疑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正当性,为反科学思潮泛滥提供可乘之机,动摇“科学的宇宙观”、“科学的发展观”等科学信念和科学理念。

后现代主义科学思潮中的“后殖民主义”科学观否认“西方科学”具有普世价值和普遍合理性,主张“所有的知识都是地域性的”,“西方科学”只是众多种族科学中的一种科学,主张保卫和复兴西方世界以外的国家和民族的地域性文明知识。“后殖民主义”科学观反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反对西方文化霸权,强调尊重非西方国家、民族的科学与文化的价值,无疑具有积极思想因素。但它未能正确对待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未能正确把握基础科学普遍性与应用科学具体性的关系,未能正确区分由西方人发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知识的合理性,与近代西方科学文化中的机械论、还原论和决定论等自然观的局限性,一概否定属于全人类共有共享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普遍意义、普遍价值、普遍合理性,一概否定存在全人类共同尊崇的科学规范、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一概否定存在超越地域文化、超越民族文化的具有普世价值的科学知识、科学理论,则是片面的、错误的。诚然,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时代,要防止西方凭借其经济和科技的强势,使全球化变成西方文化、西方利益全球化。但是,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生态、资源、气候变化等挑战,需要用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具有普世价值的科学知识、科学规范、科学方法来应对挑战。

后现代主义科学思潮中的“女性主义”科学观,发现近现代科学包含着男性主义的性别概念结构和“男性密码”。其主要表现为男性偏好和擅长的理性、逻辑、抽象、线性、客观性、普遍性等思维方式。而后现代科学则转向女性主义的概念结构,主要表现为女性偏好和擅长的情感、想象、直觉、具体化、主观化、非线性、情境式等思维方式。事实上,近现代大量由男性科学家作出的重要科学发现、创立的重大科学理论,都运用了以上两种思维方式。因而不能简单以“性别密码”解读近现代科学与后现代科学的本质意义和思维特征。

后现代主义科学思潮中的“激进的生态主义”科学观,从近代科学机械论和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寻找人类运用科技力量开发自然,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源,具有一定合理的思想因素。但是,它将生态环境问题都一概归罪于科学技术的应用,认为科学技术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不能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解决,则是片面的,错误的。其错误首先在于混淆了科学与技术的差别。科学的主要价值目标是求知,不象技术那样抱有明显的功利欲望和实用态度,那样直接地、大规模地干预和改变自然界。人们在没有把握整体的现代科学知识的情况下,用局部的科学知识去看待自然,就会误用科学盲目改变和利用自然,招致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技术的发明和开发固然遵循科学原理,但对科学原理的应用是有选择的。如果技术开发完全出于满足人类的物质欲望,片面地选择和应用科学的某些原理,而无视科学揭示的生态保护原理,无视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把握,即会酿成生态灾难。其次,现代科学与古典科学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探索纯粹自然界的因果关系,也关注和预测人们用技术干预和改造自然所引起的正负效应和远近效应。现代科学担当起保护自然、预测人类改造自然的后果、合理开发自然的职责。

吴晓江认为,后现代主义科学思潮的主要观点,诸如反对机械论、还原论、决定论、线性思维、主客体二元分立论、人类中心论等,实质上是对近代科学思想观念的超越。这种超越,其实最先在20世纪相对论、量子力学、复杂系统科学(包括机体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生态科学等科学成就中表现出来。后现代主义科学思潮中某些合理的思想因素,有助于我们克服传统科学思想的某些弊端,引起我们对未来科学发展前景的思索。但是,后现代主义科学思潮中的许多消极思想,诸如极端反对科学基础理论普遍合理性的相对主义、极端夸大社会文化因素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影响,极端否认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客观性、确定性、真理性,极端否定崇尚科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极端夸大科学的负面作用,极端否定科学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则需要我们加以抵制和批判。采取这样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建立和维护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让科学在全面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出其他文化形态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