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潮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作者:发布时间:2008-09-11浏览次数:386

    96,由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主办的中国学术思潮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科学会堂举行。此次会议作为庆祝上海社会科学院暨哲学研究所50年华诞的系列活动之一,得到来自全国地的专家、同行的大力支持,南开大学教授崔清田、湖北大学教授罗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龚斌、复旦大学教授吴震、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卫平、旅美教授倪培民,以及《中国学术思潮史》、《中国学术思潮史纲》的作者等20多人出席了会议。大家围绕中国学术思潮史的研究对象、方法,以及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研究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国学术思潮史》及《中国学术思潮史纲》的主编周山研究员主持会议,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研究员、哲学所所务委员会主任俞宣孟研究员出席会议。

学术史是民族文化的主动脉,对它的研究与展望亦是一个民族延续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周山研究员指出,对学术思潮史研究动机之一,就是在写法上、观念上不满足于现有的哲学史。在过去陈旧观念指导下编写出来的哲学史,往往会给一些哲学家扣上错误的帽子,比如说老子的思想被说成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最后悲鸣,庄子的思想被理解为相对主义神秘主义,公孙龙的思想被视为诡辩等。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研究者对这些古代学者及其文本有娴熟的了解,并在传统语境中作出准确的解读。崔清田教授指出,在如何认识理解和诠释中国传统哲学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和价值取向。一种是据西释中,一种是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前者是用欧美传来的哲学观念、理论比附中国传统哲学,这种方法隐含的前提就是,哲学的唯一性和普遍性,在这个前提下,中西哲学不是一个平等关系,而是主体和附属体的关系。后者则是把中国哲学放到传统文化系统中去理解,注意到孕育和制约它发展的文化土壤,体现出冷静地前瞻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西学的涌入已是不争事实,它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但要注意的是,在比较的过程中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两者的,而不是上,这样才能避免简单比附的倾向。

学术思潮的研究体现出哲学观念的更新。俞宣孟研究员指出,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来,知识体系开始了一个不断西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学术文化现代化的要求,意味着要从传统的学术思潮史中提炼出哲学。以前中国哲学史在写法上、体系上都是依傍于西方哲学,不同流派背景所写出来的中国哲学史的面貌也不一样,而要写出中国哲学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在前辈的基础上,考虑新的写法,中国学术思潮的研究就体现出这种努力,是走向建设中国哲学的准备。有学者指出,传统学术中经史子集的分类,要在学术思潮的研究中得到体现,每一代人都会对历史重新书写,问题就在于这种书写的前提、亮点和框架何在。与会学者纷纷表示,中国学术思潮的研究,树立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新标杆,是一项意义极为重大的学术活动。

如何进一步推动学术思潮的研究,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罗炽教授指出,要重新看待儒释道之间的关系,孔子和老子的政治理想是一致的,小国寡民天下归仁都体现出一种对历史的回溯,基于此,孔子才有可能向老子问。而后的玄学思潮,则是以老庄为代表的荆楚文化对以孔孟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吸纳与改造。朱义禄教授则探讨了思想家的生存环境与学术思潮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体生存环境的恶劣艰难,往往能够激发一些深刻而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夏金华研究员介绍了自己研究佛学思潮的心得体会,认为视角的多元化是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关键,而不同学派之间的交错融合则是研究的重点。李海生研究员则指出,复古路线是近代社会中的一种共同状态,朴学思潮也不例外,但它的更深刻的内涵在于,求真是本质而以非宋为目的。方松华研究员则强调了多元学术思潮对当今中国发展的意义,认为中国近三十年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学术上的多元态势功不可没。旅美教授倪培民先生介绍了海外儒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提出了儒家思想是功夫伦理学的新观点,并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

最后,会议主办者向与会学者发出邀约,将经常性的开展专题性的学术研讨活动,一起把中国学术思潮史的研究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