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副研究员在本所做任职报告

作者:发布时间:2009-06-07浏览次数:761

62上午,李元博士在所会议室做副研究员任职报报告。李元是在0810月被评为副研究员的。她报告的题目是:“五月风暴”的哲学遗产。报告会由所长助理王才勇研究员主持。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和全体科研人员参与了讨论交流。

19685月至6月,法国巴黎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并引发法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人罢工。“五月风暴”的影响波及德国、意大利、波兰、美国、拉美,其在哲学、政治、法律、文化等领域的精神遗产渗透整个西方国家。由于“五月风暴”中显示的复杂人性及其社会问题,它已化繁为简成为法国的一种历史符号,法国人甚至直接称其为“68或“685”。在法国,社会各界至今对其褒贬不一。

李元副研究员对这一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她的报告共分四个部分。

1问题缘起。“五月风暴”导致的文化相对主义,至今仍是法国社会的严重问题。

2、三种“反抗”(Revolt)形式。所谓原始的反抗,就是指杀戮,这种反抗形式通常与恐怖主义相联系。所谓形而上的反抗,指的是人反抗自己的异化命运,其矛头直指技术本身,将其视为恶的源头,但它最终陷入否定一切的绝对否定之中。历史的反抗指的是价值意义上的反抗,认为历史价值绝对有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最终使人类对自身生存境遇的反抗成为你死我活的暴力而失去自由的本真之意。

李元副研究员认为,“五月风暴”之所以拨动我们心绪,在于一种历史中“审慎的反抗”原则。审慎的反抗,意味着拒绝非人化、拒绝形而上的否定。这种反抗精神包含和谐应有的妥协与合作之意,提醒从人的基本生存状况开始,变通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使自然与人获得和谐共存,不同价值观得以差异性共存基于“审慎的反抗”态度,反抗需要反思暴力,目标直指三个:(1)对待人的非人化;(2)造成人生存条件非公正的先验性;(3)政治思维方式。

3反抗者。“五月风暴”的历史证明:反抗的目的并非要完成对外部世界的掠夺和对他者的“征服”,而是坚持反抗中肯定的否定。反抗是有界限的,坚持和谐适度的审慎反抗原则,才能为“人”自身的权利和内在的“价值完整”而抗争。避免历史中非审慎的反抗而走向人本主义的反面,关键在于反抗者。反抗者是既说“不”又说“是”的人。

4、超越“五月风暴”。人类要在21世纪的世界共存下去,这不仅是与他者的共存,也是与自然、与现代科技的共存,这种共存的复杂状态需要我们具有开放变通的哲学思维方式,在差异中萌发共识,在和谐中追求创新。人类和谐价值理念下的生存境遇向我们再次展现出适度和谐原则对生命发展的重要意义,让生命尽可能获取自由的发展动力与可能。“五月风暴”的哲学遗产正是为人类走出21世纪现代科技社会生存困境提供了危机处理的方案。

王才勇研究员对李元的报告做了点评。他认为,报告的选题很好,很有意义。报告对五月风暴的反思,思路清楚,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理论参考价值。报告如能更深入研究复杂人性和体制性压迫等问题,将会更为深刻。

余治平、杨宏声、姜佑福、陈祥勤等同仁谈了自己对报告所涉及问题的看法,并和李元副研究员进行讨论和交流。

最后,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受所长童世骏研究员的委托,向李元任职副研究员表示祝贺并对她能够结合所的发展而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表示了肯定。同时,她鼓舞年轻的科研人员要有“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和“换位思考”的工作态度,并愿意和青年科研人员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