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宾州库茨城(Kutztown)大学哲学系黄勇教授再次来哲学所作报告

作者:发布时间:2009-06-10浏览次数:290

 

200969,美国宾州库茨城Kutztown大学哲学系黄勇教授再次应邀来到哲学所作了主题为“美德伦理中的自我中心问题——朱熹的儒家回应”的学术报告。哲学所全体人员以及部分研究生聆听了报告,报告由哲学所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主持。

教授在报告开首,介绍了近二、三十年西方美德伦理学的强势复兴的情况。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麦金太尔批评了康德伦理学和功利主义伦理学,并提出美德伦理学,之后又受到来自康德伦理学派和功利主义伦理学派的批评,面对批评,美德伦理学有些做出了很好的回应,但有些问题尚未作出圆满回答。

教授认为,中国儒家哲学基本上就是一种美德伦理学,他的研究方式,不是要将儒家哲学与美德伦理学做一番比较,而是要对当代美德伦理学作出如下贡献:在美德伦理学无法回应康德伦理学和功利主义伦理学批判的地方,用儒家哲学作出回应。

教授指出,美德伦理学认为,具有美德的人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强调人的内在稳定的品质和性格。这一观点遭到了如下几方面的批评:1、来自道德心理学的批评。心理学上认为,不存在一个稳定的性格;2、美德伦理学有赖特定情境,涉及道德经验问题;3、美德伦理学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最后一个批评最为重要,对此,可以有一个简易的回答,那就是,具有美德的人都要帮助别人,儒家哲学中,美德都涉及他人,可以化解自我中心主义。但较难回答的深层次的问题是:“在美德伦理学中,行为主体对自我和他人的品质的关心是不对称的”。真正自爱的人考虑的是自我美德的完善,更为关心自我内在品质的提升,但对于他人,则更多关心他们外在的东西,如幸福(happiness)等等,所以,具有美德的人,应该让别人也成为具有美德的人。

对此,教授为美德伦理学做出如下辩护:首先,康德伦理学中将义务也分为完满和不完满两种,后者包括使别人快乐,和道德上的自我完满,同样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哲学家,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思想中汲取资源,对自我中心主义的批评也作出了回答,大意为:每个人都会为自己赢得最大利益,美德即最大利益。因而,道德上的相互竞争的结果,是在客观上使大家都成为有美德的人。

但问题接踵而来,教授认为,参与道德竞争的人必定已经拥有美德,而名声对于真正具有美德的人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以上回答没有涉及“具有美德的人对没有美德的人能做些什么”的问题。

教授提出,朱熹的思想,能够在此帮助美德伦理学做出些回应。“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意为关心自己,亲民,意为明他人之德。儒家的哲学思想中,能明自己之德的人,必定也能明他人之德,使他人具有道德,两者合一。朱熹认为,有三种自私吝啬的人,一是喜欢将物质占为己有的人,二是不教他人技能知识的人,三是不教他人美德的人。因而,在朱熹看来,具有美德的人必定能够关心他人,并能让他人也成为具有美德的人。

对以朱熹的理论来回答挑战,也有学者提出批评,教授介绍,这种批评认为,即使朱熹的解释还是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归根结底还是想让自己成为有美德的人。这种观点认为,要么是彻底的自我中心主义,要么是完全的利他主义。教授认为,这并不矛盾,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

教授针对西方美德伦理自我中心主义批评的辩护,大家非常感兴趣,吴晓江、马迅等就“西方的科学、宗教、艺术等资源在道德培养方面的作用”、“美德的度”、“道德直觉”、“道德情境”等问题与教授展开讨论,教授在回答中谈到,人类学等自然科学为道德伦理提供了客观的自然主义的论证,而伦理学不是精确的科学,美德的度不是某个精确的点,而是可以有个大致的范围。

此次是教授第二次来到哲学所作报告,他早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求学,后来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现任教于美国宾州库茨城大学,并担任《道:比较哲学研究》杂志主编,对中西比较哲学、德性伦理学、尤其是二程朱熹思想有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