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所青年研讨班举行第三次活动

作者:发布时间:2009-11-22浏览次数:82

116日下午,哲学所青年学术研讨班举行了第三次活动。张朋做了主题发言,题目为“探究《周易》本原——2004-2009《周易》研究工作汇报”。评论人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宋锡同老师和哲学所的陈祥勤博士。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哲学所的姜佑福、李庆云、石永泽、韦海波、张雪魁、赵剑、赵司空等青年学者。

张朋在报告中指出,易学研究有两种基本路径:第一种路径是求真,即研究《周易》是什么,它在说什么,它是怎样写就的?其核心问题是卦象与卦爻辞的关系,也就是说,二者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第二种路径是弘教,即孔子(或者是儒家易经学)在讲怎样的人生道理?历史上这些道理是怎样被详细讲解的,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讲?怎样讲才能更好地教化人?张朋采取的是第一种研究路径。以此为基础,他从最原始的《周易》解说材料——《左传》、《国语》中《周易》卦象解说十五例——入手进行研究。

张朋讲解了“八卦取象比类”,春秋时期《周易》卦象的首要解说方法;春秋易学的学理特征与《易传》的分期断代;《周易》占筮的成卦与解卦,并详解了春秋易象疏证,《周易》全部卦爻辞八卦卦象通解。他关心的是,讲解者对本卦与之卦之中的八卦卦象的讨论是否就是针对于本卦与之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而做出的解说。并将统计情况列入表格,其中“○”代表讲解者基于本卦与之卦之中的八卦卦象的讨论对《周易》文本的五个部分——本卦卦象、本卦卦辞、之卦卦象、之卦卦辞、爻辞——之中的某一个做出了解说。对于卦辞或爻辞而言,无论其解说是全部还是部分,都记为“○”。

 

 

八卦卦象

本卦卦象

本卦卦辞

之卦卦象

之卦卦辞

爻辞

例一

 

 

等效替代

例二

 

 

 

 

 

 

例三

 

 

 

 

 

 

例四

 

 

 

 

 

 

例五

 

 

 

 

 

 

例六

 

 

 

 

 

累计

 

从以上对各个实例子的详细讨论可以看出,以本卦以及之卦之中的八卦卦象为基础,第一,可以解说六十四卦卦象,如:例一(2个)、例七、例八、例九;第二,可以解说六十四卦卦辞,如:例一(2个);第三,可以解说三百八十六爻爻辞,如例二、例三、例四、例五、例六、例十(补充)、例十一(补充):[i]第四,可以解说非今本《周易》的卦爻辞,如例十一(补充)、例十二(补充):第五,可以解说各种《周易》占筮的断语、判词,如例十、例十一、例十三(补充)、例十四(补充)。因此,本卦以及之卦的八卦卦象是《周易》解说的核心。并经过讨论,基本完成了对《易传》的分期断代,这样就得到下面这一张图表,其中符号“○”表示有部分内容属于对应的种类:

 

 

 

《说卦》

《系辞》

《象》

《彖》

《文言》

《序卦》

《杂卦》

第一类:自古流传的思想资料

第一种:文字资料

 

 

 

 

 

第二种:口头资料

 

 

 

 

 

第三种:占筮资料

 

 

 

 

 

 

第二类:孔子的思想资料

第四种:孔子直接言说

 

 

 

 

 

第五种:弟子记录整理

 

 

 

 

第三类:晚出的儒家思想资料

第六种:卦象为义理根据

 

 

《大象》

 

 

第七种:爻象为义理根据

 

 

《小象》

 

 

第八种:义理解说卦序

 

 

 

 

 

《序卦》

《杂卦》

以“乾 

 

初九:潜龙,勿用”为例,[象释] 乾卦初爻九变为八,也就是乾之姤:乾卦变成了姤卦,乾下变成了巽下,乾上没有变。《说卦》有“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长女”是大女儿,也可以说是岁数已经比较大就要开始衰老的女子,《道德经》有“物壮则老”,女子即将衰老,所以姤卦卦辞说“女壮,勿用取女。”[ii]“勿用取女”,就是不应该进行聘娶女子之事。所以乾卦变成了姤卦的卦象也有“勿用”之意。乾卦是纯阳之气,乾“为龙”,[iii]所以用龙这种动物[iv]来取象。乾卦下面的内卦乾卦变为姤卦的内卦巽,《说卦》有“巽,入也”,所以龙这种水生动物要进入水中潜藏起来,所以有“潜龙”之意。而从例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遇《困》之《大过》”的解说来看,既然“夫从风,风陨妻,不可娶也”,那么也应该有“龙从风,风陨,龙潜而勿用也”。[今译] 潜在水中的龙,不可有所为。潜,在水下面活动。《诗经·小雅·鹤鸣》有“鱼潜于渊,或在于渚。”“潜龙”以喻象,“勿用”是断占之辞,切于人事之用。《说文解字》有“用,可施行也。” “勿用”即不可以施行。所以“潜龙”与“勿用”二者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评论人宋锡同认为,这是一个很难的题目。首先,历代儒家对《周易》的研究都成了注经,或注《易传》,通过《周易》的空壳子来阐发儒家自己的思想。张朋直接与卦爻象对接来谈论,这种思路是对的。卦象与卦爻辞是有内在关联的,历来的研究要么注重卦象,要么注重卦爻辞,割裂了二者的关系,都是为了阐发自己的思想。其次,张朋所做的历史阶段划分很有价值,厘清不同时代注入的不同思想。但有一个小问题,即甲骨文出土后出现了一个学术问题:先有数字,后有卦。这成为了《易经》研究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并询问张朋是如何思考这一问题的。评论人陈祥勤提出了五个问题或建议:第一,在谈到周易研究的象数学和义理学之间的关系时,作者显然主张周易的象数研究,甚至认为义理研究是舍本逐末。可是问题在于,何谓象?何谓数?何谓象数?第二,如果我们试图解答何谓“易”“象”“数”等义理问题时,可能还真不能完全离开《易传》等经典文本。第三,关于周易中卦象取辞方法与爻数爻象方法的孰优孰劣的问题。第四,在周易研究中,象数梳理离不开义理探究,义理探究不能脱离象数梳理。第五,周易的神秘之处与它的预卜作用的关系如何。

在讨论阶段,赵剑提问:既然解释的对象,卦象本身也是在历史中发展的,那么“象”的客观性、真实性在哪?姜佑福认为,“真”区分为事实意义上的真和史事意义上的真。那么,“求真”求的是何种意义上的真?是史实意义上的真,还是义理意义上的真?不同的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推理过程,那么此处的“真”有什么客观的标准呢?有没有超越材料的意见/观点?史实有客观性,但我们不可获取,但意义的客观性是有的。在对《周易》进行阐释时,要有解释学的自觉,不要犯解释学的错误。张朋回应:解释学如果仅仅是解释的话,那么就没有什么好讨论了。他要做的工作就是历史还原;发生学、文本根据。历史原生态的追寻。宋锡同也认为张朋所做的工作是从发生学的角度解释卦象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称为历史还原。韦海波引用牟宗三的观点解释了什么是“象”。牟宗三区分了三种象:现象之“象”;方法上的取象之“象”;法象之“象”。周易之象主要从第二种意义上说的。张朋补充,“象”有点像《周易》里的经络。针对宋锡同提出的易卦与数字卦的关系问题,张朋认为易卦产生于数字卦的说法很成问题,文献材料并不足以解释,解说方法也是成问题的。数字卦只是在《周易》文本指导下占卦的一种记录。

 



[i] 所谓“补充”就是《左传》、《国语》的正文之中没有直接出现对这些卦爻辞或判词断语的八卦卦象解说,是前辈学者以及笔者在解释的过程之中补充进去了对这些卦爻辞或判词断语的八卦卦象解说,特此注明,以免混淆。

[ii] “壮”亦有“伤”之义,详见下文对大壮卦卦爻辞的解读。

[iii] 朱熹《周易本义》称荀爽《九家集解》本有:乾“为龙”。现在看来,龙是鳞虫之长,是水生动物的王者,乾“为君”,自然就可以推出乾“为龙”。

[iv] 龙是古人常见的一种真实动物,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所述,或参阅拙作《周易趣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中的相关章节:《龙,是真实的动物吗》、《龙,真的能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