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余治平等科研人员参加“中德双方彼此认知的历史演变——以世博为契机”研讨会

作者:发布时间:2010-03-17浏览次数:89

2010312日下午,在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和阿登纳基金会的组织下,“中德双方彼此认知的历史演变——以世博为契机”研讨会在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外事处处长李轶海博士主持,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主任魏特茂先生、耶拿大学亨利希·提姆曼教授和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黄凯锋教授先后作主题发言,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院朱学勤教授则作了相关点评。我所余治平、石永泽和赵剑等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魏特茂先生首先回顾了中德两国在跨文化对话中彼此认知的情况和意义。他指出,对话意味着倾听,意味着对话双方预先赋予彼此以权利,对话应该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亨利希·提姆曼教授简要回顾了德国的历史,并扼述了不同历史时期自我认知和他者认知的差异。在他看来,彼此的认知差异虽有其历史根据,但差异若过大以致难以沟通的话,则会导致严重的历史后果。通过对历史的描述、解释和评价,亨利希·提姆曼教授指出了合理的沟通和对话在当前世界的重要性。

黄凯锋教授主要探讨的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自我认知和他者认知方面的情况。她指出在自我认知方面国内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需要具体分析;在他者认知方面,国际上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比如关于中国模式就有几种描述和理解。在当前形势下,她认为应该以一个清醒理智的自我认知为主导,以开放的心态倾听和容纳他者认知。

会中,上海交通大学单世联教授和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余治平研究员等人就有关问题与讲演者作了交流和研讨。

最后,朱学勤教授就讲演和讨论情况作了点评。他指出:亨利希·提姆曼教授所理解的德国历史对于当下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黄凯锋教授的探讨则揭示了自我认知和他者认知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史为鉴,彼此认知应该能够在对话中不断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