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6日,我所邀请退休老同志张华金研究员来所作报告。张华金研究员1960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社科院、中共中央华东政治局从事理论工作,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哲学,历任我院精神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我所辨证唯物主义研究室室主任、社会哲学研究室室主任、学术委员;退休后,任上海华夏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依然没有放弃哲学研究,笔耕不辍,于2009年出版了《哲学的智慧》一书,这是他从事哲学研究近50年来的相关论述的精选集。
张华金研究员在报告中主要谈了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科学研究需要勤奋。科研成果是勤奋的积累,天才很少,但是勤奋是可以做到的,勤奋的根本动力就在于对专业的热爱,并视之为终身事业。
二、科学研究需要多思。多思以哲学命题来表达就是“反思”,反复考虑问题,“反思”则必定“多问”。
三、科学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实践,并且这个实践要与理论相结合,他建议搞科研的同志尽可能参加一点社会调查,参加一些实际部门的工作,了解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四、科学研究需要积累,即不断积累自己的成果、思想、研究资料,包括社会交往当中值得学习的东西。书是文章的积累,文章是观点的积累,搞学问要注重连续性,可持续发展。
张华金研究员说,他很羡慕年轻同志,有这么好的机会、社会氛围和财力支撑,也祝福年轻人比老一代学者更出色,更富有成就。
之后,参加报告会的同仁也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陆晓禾研究员认为,张华金老师工作背景丰富,启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需要学科和社会实践的基础。除了专业知识,社会实践可以促成我们自身社会利益立场和问题观点的形成。另外张老师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他的书作为个案,也对我们理解新中国六十年哲学事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哲学研究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张老师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表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哲学,应当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城市的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包括网络的发展结合起来。另外,张老师的文章对我们今天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借鉴意义,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概念为出发点,概括、吸取现实中的实践经验去丰富和发展现有的哲学范畴,这样的概念和范畴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前辈学者们的经验成果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这将有助于我们承担起肩上的责任。
曹泳鑫研究员对张老师的印象是智慧而阳光,五十多年以来辛勤耕耘,张老师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他建议所里组织出版退休科研人员的年谱,以更好地传承哲学事业,这也是对前辈学者学术研究辛勤工作的最高奖赏。
姜佑福博士代表青年科研人员谈了自己的感想,他认为张老师的文章、言谈气质一致,读他的书有一种幸福感,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何锡蓉研究员提到,张华金研究员将哲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方式来对待,值得我们学习。周山研究员也同样谈及,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学者,哲学事业肯定能再创辉煌。
最后,童所长在总结中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所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张华金研究员在所期间,是我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黄金时代。张老师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结合,对我们有很大启发,这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研究策略和径路,不仅是为了实现社会目标,也是理论工作者寻找恰当的、有学术价值的课题、开拓学术研究新领域的思路,这也是一种智慧。张华金老师进行的社会实践领域、精神文明研究中,有一项工作是参与研究制定了全国有影响的城市文明考核标准,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都市文明的建设,值得做个案研究。童所长指出,勤奋、多思和积累是张老师的经验之谈,哲学工作者的勤奋,还有一层更独特的体会,那就是做学术要可持续性地吃苦,这样的积累使得人生富有完整性,有了完整性就有意义,有意义就有乐趣。这是我们选择做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个行业是最容易建立人生各阶段的连续性的,作为学者,发表的文章中的观点,是有内容有质的东西,对我们来说,这就是很有意义很幸福的事情。
图为张华金研究员在所里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