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号,美国斯坦福大学资深科学家美籍华人陈祖雄博士访问哲学所,并作了题为“PSA与前列腺癌的关系”的学术报告。报告从PSA的概念界定、标准设置、临床实施以及最新医学研究进展等方面揭示了把PSA作为诊断前列腺癌标准所存在的问题,由此引发了权衡较低医学诊断标准与较高社会成本的必要性、科学家的信念在对待矛盾的科研成果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科研成果的不确定性与现实执行标准的确定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学会带病生存等问题的思考,进而揭示了当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与社会性。
PSA是英文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的缩写,中文全名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一种蛋白质分子,有蛋白酶功能,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产生,分泌进入腺导管随精液排出体外,因此,最早作为法医学的标志物用于刑事犯罪案例的研究。但是,有一部分游离PSA,即 fPSA,进入血液后会形成复合物PSA,即 cPSA。这样,就为通过血液化验检测前列腺癌提供了可能。在美国,前列腺癌是美国男性的常见病,50岁以上的男性发病率达50%,80岁以上的发病率超过80%,不过,在统计意义上,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并不高,只有2%。
历史上,曾有九位科学家自称自己是PSA的发现者。最早发现PSA是在1960年,但很粗糙,
这个矛盾的结论说明了,PSA是一充满矛盾的生物标志物。PSA用于前列腺癌治疗效果评估及病情追踪效果极好,但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及筛选效果很不理想。在临床上,PSA的各种形式的引进、改良都不能彻底解决PSA对于前列腺癌诊断的低特异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