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
“科学革命”理念的提出,为科学实在论带来了一系列挑战:首先是关于“本体论的非连续性”问题;其次,它引发了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另外,还有“非充分决定性”问题,即经验证据不能决定科学理论的真假,因为原则上可以有很多理论通过调整辅助假设而与给定的经验证据在逻辑上相一致;以及,“悲观的元归纳”问题,即认为科学史上过去的许多科学理论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其理论名词的指称是虚妄的,所以,即使现在最好的科学理论也将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其理论名词的指称也将是虚妄的等。
面对反实在论者的挑战,实在论者们也给出了自己的论据,如迈克斯威尔(Maxwell)提出了“观察-理论”二分的观点,即认为观察术语与理论术语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区分;“最佳说明推理”的观点,认为如果科学的目标是对世界的成功说明,那么一个能对世界提出最好说明的理论就是为真概率最高的理论;塞拉斯(Sellars)提出了“微观结构说明”论题,认为现代科学需要用微观结构来说明观察现象,因此科学需要相信不可观察的微观结构;以及“无奇迹论证”,认为如果我们不相信我们的理论为真,或者至少近似为真,那么我们无法理解科学在经验说明和观察预测方面的成功,而只能承认它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奇迹。
针对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僵持不下的情况,
第一种版本的结构实在论,是以沃热尔(Worrall)为代表的认识论版本的结构实在论。这种结构实在论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不可观察的客体组成,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关系、结构和属性。我们只能认识这些关系、结构和属性,而世界的本体即不可观察的客体是不可知的。
在沃热尔看来,科学实在论依赖于一个积累式的科学进步观,所以他首先要证明的是,科学变化或科学革命并不是一个完全非连续的过程。如果说科学革命在理论或本体论层面上主要表现为非连续性变化,那么在经验或现象说明的层面上则显示了明显的连续性和积累性。
以光学的发展史为例,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大量微小物质颗粒在真空中的运动;菲涅耳的波动说则认为,光是一种弹性机械媒体(以太)的振动。很快,菲涅耳的波动说被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所取代。在经历了两种波动说之后,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原则,认为光既有波动性、也有粒子性。在此案例当中,可以看到,从本体论的层面上看,光学的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本体论非连续性”的特征。但是,如果仅限于数学方程式和结构知识而言,我们就会发现,在菲涅耳和麦克斯韦的理论之间存在完整的连续性。换句话说,在经验或现象的层面上,光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连续性和积累性。
第二种版本的结构实在论,是以佛兰奇和雷迪曼(French&Ladyman)为代表的本体论版本的结构实在论观点。在
本体论的结构实在论对量子力学的研究具有一定吸引力,尤其是在当代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和规范场论的研究使传统的强调个体和粒子等实体的本体论受到严重冲击时。但是,
在上述两种版本的结构实在论基础上,
同时,
最后,
曹教授的精彩报告引起了现场许多与会者的兴趣与共鸣,大家就结构实在论的本质及其应用等问题进行了互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