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老师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实时交替点上全方位多角度解读了中共十七大五中全会公报,从全局上阐述了全会召开的重大意义。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主线和目标任务。汪老师认为,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没有量化GDP的增速,体现了“转方式、调结构”、“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发展评价体系的变化。他还概括了公报中的三个关键词、四个热点词汇、五大新意、两个比重以及七个“变”与“不变”
计海庆博士从进口贸易、外汇储备方面,谈了他对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学习体会。他提到,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对外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对国家经济已经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存在因汇率和贸易不平衡和冲突导致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货币战争”、“贸易战争”的可能性,需要积极扩大进口来消除这种影响。十二五规划把进口提升到保持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重要手段的决策,正是中央对于这一问题有所预见的结果。
之后,观察员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学论坛的情况。此次中国学论坛,我所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合作协办了第一分会,主题为“关于中国模式的探讨”。中国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外媒体和学界热议的话题,如何理解中国模式,甚至是否存在中国模式,都存在明显的分歧,尚未形成共识。分会上,就如何描述、理解和说明中国最近数十年来的发展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以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和更合理的筹划。
本分会包括四个专题,讨论“中国模式”之争、“中国模式”与中国文明、“中国模式”与国际环境以及“中国模式”与地方经验。由陈常燊、赵司空和顾逊里分别作了交流介绍。论坛上,学者们依据自己研究成果,就“有无中国模式”、“中国发展新共识”、“生存性智慧与中国发展”、“文明性国家视角下的中国模式”、“世界工厂体制下的中国城市化模式”、“中国的身份和世界秩序”、“当代中国人的权利意识与规则意识”、“社会主义3.0与重庆模式”等问题,做了充分的阐述和讨论,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中观和微观,从国际到地方视角,全方位探讨了中国发展的特点、经验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交流之后,大家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周山研究员认为,中国人口众多,需要有一定的模式,但现实是经常变化的。模式可以变化,如果不正确,就可以像人民公社一样被淘汰,被废弃。他认为中国发展是没有模式的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夏金华研究员也认为,我们有温州模式、上海模式、重庆模式等,中国模式其实只有局部而没有总体,改革从局部推广,较之休克疗法,成功率较大,先易后难摸索经验,是中国改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