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铭钧博士在报告中对陈那、法称的因明与西方传统的三段论相比较,指出佛教逻辑从推论前提是否为真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基本规则即因三相;西方传统的三段论从形式是否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一般规则,这反映了佛教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根本差异。
他认为,佛教逻辑中的典型谬误即似因并非形式谬误,其致误之由在于前提为假。佛教逻辑从实质的角度来探讨有效性,不同于西方逻辑形式有效性的概念。佛教逻辑所说的推论其实都是论证。推论前提的真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因三相的保证,又因陈那、法称因三相的不同而有区别。陈那的因后二相由于除宗有法的限制,只是前提为真的一种例证,其推论并非演绎;法称的因三相则全面保证了前提的真,其推论达到了演绎。
在他看来,法称恰恰是通过剖析推论前提为真的知识论基础从而改造了陈那因明,这体现了佛教逻辑的知识论性格。实际上,佛教逻辑关注前提的真,这已经预示了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向佛教知识论(量论)的必然转化。
汤铭钧博士通过佛教逻辑与西方传统的三段论逻辑的比较,来显示出佛教逻辑本身的特质。认为比较逻辑的方法,并不是外在地强加给某一种非西方逻辑的研究,不是外在地强加给佛教逻辑研究,而是佛教逻辑研究的内在要求。
他认为,真正的比较之有别于简单的比附,正是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看清东西方的各种逻辑传统在思考方向上的不同,帮助我们认识某一支特定的逻辑传统的本质特征,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种逻辑的历史发展的内在理路。在与西方传统三段论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陈那、法称的推理学说背后的知识论性格,这就解释了佛教逻辑(因明)在历史的发展中,转向佛教知识论(量论)的内在理据。汤铭钧博士在报告中引用中国近代史专家陈旭麓先生所说的话:“对比是横向的,差距产生于纵向发展之中”,并进一步指出,横向的对比,正是在于说明纵向发展中的差距。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实际上有助于解决某一种文化内部的问题。逻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应当接受这一方法论的指导。
报告结束后,周山、童世骏、赵克、陈祥勤等科研人员就因明逻辑与中国古代逻辑,因明逻辑与现代的论证逻辑,因明逻辑与康德对逻辑的理解,以及“喻”的意义等问题与汤铭钧博士进行了交流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