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世骏
著作:
1.《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童世骏著,北京师大出版社,2010年10月,22万字。
文章:
1.“世博会与社科研究难分难解”,《解放日报》,2010年10月4日。
2.“包容性增长:硬道理的内在发展”,《解放日报》2010年11月25日《观点》栏目。
3.“中国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社会观察》(双月刊)2010年第12期。
4.“结合内外视角来审视中国模式”,《 中华读书报 》2010年12月15日10 版。
5.“如何解决道德两难?--对迈克尔·桑德尔《正义是什么?》讲演的几点评论”,《复旦政治哲学评论》,邓正来主编,第2辑(2010年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10年11月。
学术活动:
2010年10月15日在华东师大作终身教授年度报告,题为“理性的历史:从Reason到Reasonableness”,浙江大学应奇教授评论。
2010年10月2日在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馆参加上海市教委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联合主办的研讨会,并做题为“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 Learning to Have a Higher Level of Li Xing (Rationality and Reasonableness)”的报告。
2010年10月27日在上海市委统战部做题为“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报告。
2010年11月2日在参加在华亭宾馆召开的教育部与联合国联合主办的“学术影响力国际研讨会”,并做题为“Two Paths of Reason: Overcoming the Dichotomy between Rationalism and Reason-skepticism”的发言。
2010年11月6日至7日参加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并做题为“中国模式之争的国际意义”、“寻求有关中国发展的新共识”的发言。
2010年11月17日至19日参加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主题为“全球化和新差异”的第22届拉丁学院大会,并作题为“From the Idea of Multiple Modernities to the Idea of Multiple Democracies”的发言。
2010年12月9日至12日发起并参加在香港召开的中国模式研讨会,并做题为“寻求有关中国发展的新的共识—由中国模式之争引起的一些思考”的发言。
2010年12月19日参加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题为复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2010年年会,并作题为“作为社会科学领域国际话题的‘中国模式’”的发言。
2010年12月19日晚上在复旦大学对美国著名学者弗兰西斯·福山所做的题为“Dignity, Equality, and Justice: Normative and Institutional Roots”的报告进行评论。
2010年12月27日下午在曹杨二中为全体师生做有关“中国模式”的报告。
何锡蓉
1,论文:《中国道路与中国文化》(1.3万字),发表在《国学与时代精神》2010年第10期/辑
2,学术活动:
(1)2010年10月22日到23日参加全国社科院系统哲学年会暨“中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理论研讨会,做“中西哲学比较中的同一性问题”大会发言;
(2)10月30日到11月1日,武汉大学参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会议;
(3)2010年11月19日到11月27日赴伊朗德黑兰参加第八届“世界哲学日”大会,并作“中国哲学的特点”大会报告;
(4)2010年12月25日参加上海市哲学学会会议。
3,硕士研究生课程:给09级外国哲学和09级马哲中哲学生讲授《中国哲学史》。
周山
论文:《新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迁及其思考》(1.2万字),《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杂志2010年第11期。
授课:给09级硕士生授课两门:1、《周易》;2、先秦原典导读。
成素梅
1.硕士研究生课:科学哲学(硕士一年级);科学哲学专题(硕士二年级)
2.文章:
(1)成素梅译,专家:哪些是你应该相信的?《哲学分析》2010年第4期;
(2)成素梅,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6期;
(3)成素梅,论量子实在观,《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12期转载;
(4)成素梅,“论塞拉斯的“两种映像”观:兼谈哲学研究的目标问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3.编著:郭贵春,成素梅 主编《科学哲学的新趋势》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4.获奖:成素梅《理论与实在:一种语境论的视角》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11月;
5.学术活动
(1)2010年10月22日到23日参加全国社科院系统哲学年会暨“中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理论研讨会。
(2)2010年10月26日主持召开“第三次理论理解科学”会议(英语报告会)并作“技能性知识的哲学反思”报告。
(3)2010年10月30日参加上海市哲学学会组织的“申城学人—甲子的记忆”大型座谈会。
(4)2010年11月3日在院研究生部作“论文写作技巧慢谈”学术报告。
(5)2010年11月12日到15日参加山西大学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并作“语境认识论纲要”的会议报告。
(6)2010年11月19日到11月27日赴伊朗德黑兰参加第八届“世界哲学日”大会,并作“语境论的科学观”的会议报告。
(6)2010年12月8日—17日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全国地市报社长总编辑学术类社科期刊主编岗位培训班”。
(7)2010年12月20日上午参加复旦大学哲学系的科学哲学博士生答辩。
(8)2010年12月25日参加上海市哲学学会会议。
吴晓江
研究报告:《世博后软资源研究课题第三期报告》(1.3万字)2010年10月30日。
专报:
1. 关于世博后建立“上海世界博览会纪念馆”的建议,发表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经济问题专报》2010年第76期,8月17日。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于10月8日通过新闻媒体宣布:上海已初步决定建上海世博会纪念馆。
2. 关于世博后中国馆续展期间地标性文化资源再利用的建议,发表于《文汇报》内参专报,2010年11月30日。
论文:
1. “Cultural Tradition and Cultural Renewal” (英文字符2..8万字), Journal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Volume 11. No. 1. Assumption University of Thailand, August 2010
2. 《以“两型社会”生态审美文化引领城市景观建设》(1.1万字),发表于《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文化研究》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3. 《感悟诗剧〈浮士德〉深邃的科学文化精神》(0.95万字),发表于《茫茫大海上的苦行者》一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向中国剧协推荐为第三届中国戏剧理论评论奖评选作品。
综述:《让阳光发电惠及城市美好生活》(1万字),发表于《上海科坛》2010年第1—2期合刊,2010年9月出版。
咨询报告:
《对新建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内容规划方案改进和完善的建议》(0.7万字)
2010年8月19日提交上海科技馆。
获奖成果:
论文《发展创新文化 激励科学创新》获上海市第八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研究生教学:承担本院2010级全体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公共课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共24课时。
学术活动:
1. 11月6至7日,本人作为全国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参加主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第七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主持了分组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以“两型社会”价值观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论文演讲(论文全文1.2万字)。
2. 10月5日至7日,本人作为“世博后软资源研究”课题组成员,参加世博会主题论坛“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在分论坛“区域协同与城乡和谐”上,与论坛演讲者世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对话。
3. 10月31日,本人作为“世博后软资源研究”课题组成员,参加世博会高峰论坛和闭幕式。
4. 2010年12月16日,出席全国首家科学与艺术社团组织——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一届二次会员大会,当选为该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5. 12月28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系列学术报告会上作题《科学价值与学术进步》的学术报告。
陆晓禾:
论文文章:
1、“追忆:访问新维柯研究的灵魂――乔治·塔格利亚科佐”,《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10月第20期;
2、“马克思的过剩人口理论与中国的民工荒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10期;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伦理问题”,《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14日。
编著:
1、《经济伦理研究论丛:企业、伦理与社会》,2010年10月;
2、《经济伦理研究论丛:企业伦理:实践与问题》,2010年10月。
学术发言:
1、“社会资本社会生产-对金融危机与资本信用的一点思考”,2010年10月29日,在上海第三届经济伦理国际研讨会的发言,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市经济学会、上海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和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协办;
2、“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伦理反思”,2010年10月16日,在第四届全国经济伦理研讨会,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由全国经济伦理学会举办;
3、“马克思的过剩人口理论与中国的民工荒问题”,2010年11月28日在上海市社科联马克思主义专场上的发言;
4、“公平正义、慈善与和谐社会――从中国的二代问题谈起”,2010年11月13日在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市社会学会联合举行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促进公平正义研讨会”上的发言;
5、“群体、客观与道德――略论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地位问题”,12月4日在上海市伦理学会道德专业委员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当代青年研究》杂志社联合召开的“市场经济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与突破”研讨会上的发言;
6、“仁慈应该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德性”,12月10日在上海师范大学由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联合举行的“21世纪中国的慈善视野与慈善伦理”研讨会的发言。
接受采访:
2010年11月9日,接受了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MBA项目主任LORRAINE Carey 的访问,就经济伦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经济伦理资源、中国经济伦理学的教学和实践问题发表了看法。
经济伦理特色学科:
2010年10月29-30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与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市经济学会、上海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和美国圣托马斯大学联合举行2010上海第三届经济伦理国际研讨会,主题是“危机中的资本、信用与责任――未来财富创造需要什么样的概念、制度与伦理?”(“Capital, Credit, and Responsibility in Crisis: What Concepts, Systems, and Ethics Are Needed For Future Wealth Creation?”),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挪威、瑞士、比利时、荷兰、南非、日本和我国香港、北京、湖南、河南、武汉、江苏、广州以及上海地区70余位知名学者、企业家出席了这次研讨会。这是一次全国性的国际经济伦理高层次研讨会,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举行,提出了开放性的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主题,吸引了中外高层次经济伦理专家(包括伦理学、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和企业家)的极大兴趣,与会者提供了他们对会议主题的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和演讲内容,对后金融危机时期这一关系未来财富创造和民生问题的国际经济伦理前沿课题,充分发表了他们的见解、观点和实证研究成果,突出了基于具有前瞻性的财富创造概念、制度和伦理对当今资本、信用和责任状况的重要作用,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和实践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赵司空:
“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中国模式分会场”发言:“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状况”
张志宏:
1.10月21日,本人受邀参加了在北大举行的“海峡两岸青年学者哲学交流研讨会”并发表论文。
2.12月4日、5日,本人应邀参加了在人大举行的第七界“国际儒学论坛”。
3.“《庄子》‘隐逸’观在古代思想文化中之得失影响”一文发表于《求索》2010年第12期。
4.“儒道隐逸思想之比较研究”一文发表于《理论界》2010年第12期。
孙芳:
专著《中国实践唯物主义思潮流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10年11月版。
哲学所其他学术活动:
10月12日,我所青年学者“分析哲学”读书班举办第二期,所读著作是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 (Edited by Ernest Lepore and Barry C. Smith,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6),本期主题是 “作为内在的语言”,主讲人是科哲室戴潘,外哲室陈常燊等人参加。
10月12日,在哲学所青年科研人员的盛情邀请之下,文学所副研究员朱生坚在哲学所青年研讨班作学术报告,题为“试论重建以劳动为本位的价值观”。
10月14日上午,哲学所邀请蒋冰海、张华金、蔡子文和胡振平四位老同志座谈,一起回顾总结了“精神文明研究中心”过去的工作,一方面为哲学所学术档案积累资料,一方面也为了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寻找新的着手点。座谈由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主持。
2010年全国社科院系统哲学年会暨“中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理论研讨会于2010年10月22日到23日在杭州西湖边的金汇大厦举行。此次会议由杭州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吴尚民先生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林吕建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20个社科院和徐州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的54名哲学所所长和学者出席了会议,我所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和所长助理成素梅研究员参会。
11月2日上午,在台湾工作的德国学者何乏笔(Fabian Heubel)副研究员应邀访问我所,并作了题为《余、觉、化、淡:阿多诺哲学的解读与“山水”的当代性》的主题报告。
11月16日上午,我所举行信息交流会,汪致钰老师和计海庆博士解读了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之后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的三位观察员介绍了他们所在分论坛的主题演讲及讨论情况。
11月23日,应童世骏所长之邀,南京大学哲学系陈亚军教授来我所做了题为《世界的失而复得——新实用主义三重奏:罗蒂、普特南、布兰顿》学术报告。
11月17日,我所青年学者“分析哲学”读书班举办第三期,所读著作是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 (Edited by Ernest Lepore and Barry C. Smith,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6),本期主题是 “自然化的语义学”,主讲人是科哲室戴潘,外哲室陈常燊等人参加。
近日,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召开会议产生了11名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哲学所童世骏研究员、成素梅研究员分别被聘为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的外国哲学和科学技术哲学成员。
12月14日,清华大学哲学系王路教授应邀来哲学所做题为“从语言的角度来理解being——以海德格尔的论述为例”的学术报告。
12月22日,我所青年学者“分析哲学读书班”举办第四期。本期主题是结合George Wilson的《规则遵守、意义与规范性》一文(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 ,Edited by Ernest Lepore and Barry C. Smith,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6,pp. 151-174),解读维特根斯坦的经典著作《哲学研究》中的“遵守规则悖论”,克里普克《维特根斯坦论规则与私人语言》中的“怀疑论论证”,以及赖特(Crispin Wright)、麦克道威尔关于判断的客观性和意义的规范性等问题的探讨。
12月28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汤铭钧在哲学所会议室作了题为“论佛教逻辑中推论前提的真实性问题”的应聘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