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明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研究康德哲学的社会思想背景。他说,文革结束后,中国开始思想启蒙。康德主张的“客体要符合主体”的“哥白尼式革命”,以及他所说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等观点正好适应了这一形势。然后,陈嘉明教授深入浅出地用柏拉图的理念论、以及幸福感与幸福概念等形象例证为大家解释了康德哲学的革命意义。并指出,康德的先验哲学让我们明白了哲学观点与自然观点的不同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
接下来,陈嘉明教授对康德的著作《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进行了破题。指出,该著作的题目蕴含两个核心概念:形而上学和科学。他说,哲学史上著名的形而上学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也有莱布尼兹的形而上学(单子论),它们都研究存在,但康德认为二者都不“科学”,康德要在认识论上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之后,陈教授结合该书的文本重点讲解了康德哲学的核心思想。
陈嘉明教授认为,西方哲学长于批判与重建,而中国哲学则强调对“道统”的捍卫。西方现代哲学讲究多中求一,康德的一就是“先天综合判断”,而西方后现代哲学则反对元叙事,追求意义的多样性。但无论如何,西方哲学相对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要强烈得多。自然科学止步的地方哲学就开始了,科学家追问因果关系,哲学家则会问什么是因果关系。康德追问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狄尔泰追问精神科学如何可能;伽达默尔追问理解如何可能,等等。康德从“我们能认识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可以希望什么”,到“人是什么”这样一个康德哲学的总问题,可谓步步发问。中国哲学一般不这样提问题,例如孔子说“仁者爱人”,但没有追问:为什么要爱人。子不语怪力乱神,因此孔子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形而上学。金岳霖先生的《知识论》虽然论证缜密,但同样缺少发问,至多只问什么是知识。
最后阶段,陈教授还耐心详细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如,康德所谓的未来形而上学是什么、如何理解自在之物的性质和人的内在经验、康德是如何看待真理的、以及胡塞尔的本质直观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