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司空副研究员做任职报告

作者:发布时间:2011-05-04浏览次数:102

 

201153日,按照既定安排,赵司空副研究员在本所做了题为《中东欧左翼政党与理论格局现状探析》的任职报告。报告会由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主持,陆晓禾研究员和陈祥勤博士担任点评。

赵司空将“中东欧”范围主要划定为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波兰四国,报告开首介绍了有关四国的“GDP增长年百分比”和“人均国民总收入”的背景资料,四国经过20年的转型,基本恢复常态。从政治理论上来看,中东欧逐渐形成左、(中、)右的政治理论格局,报告主要从左翼政党和左翼理论两个方面来分析。

赵司空首先介绍了四国左翼政党格局,很多都是从原共产党改组而成的新政党,倾向于实用化和专业化的执政策略。斯大林去世后,尤其是苏共二十大召开之后,中东欧的左翼力量开始复苏,左翼思潮以“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面貌出现,涌现了大量的左翼批判理论家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例如从“左”向“右”转变的赫勒,从左翼走向“左”“右”共识中间派的科拉科夫斯基以及坚守传统左翼立场的托马什。

赵司空在报告中总结了中东欧左翼的三大特征:其一,温和左翼比激进左翼的现实政治影响力更大;其二,能够在政治图景中存活下来的左翼政党,不论是温和的还是激进的,都越来越有意识地以建设性而非纯粹破坏性的姿态出现;其三,那些只有批判维度而没有建设维度的激进左翼理论家在东欧国内越来越处于边缘化地位。而从左翼理论本身建构来看,也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方面,中东欧左翼理论家主要还是回到西方社会去寻找中东欧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根源;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当前西方自由民主社会感到不满,并对其持批判态度,因此,他们主张回到西方还未被腐蚀的自由民主制度的源头

相较中国,赵司空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具有两大突出有点,首先,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社”之辨,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始终与解决具体问题相结合,克服了只讲意识形态的空谈,也克服了只讲问题和策略的机会主义,这些都是中东欧左翼会犯的错误。因而在理论创新方面,中国的经验值得中东欧左翼力量借鉴。

随后,陆晓禾研究员在点评中谈到,报告思路、观点清晰,言之有物,有据翔实,其中所提出“中东欧左翼政党”、“ 左翼理论的弱势与理论创新的关系”等问题也很重要,令人很感兴趣。赵司空的分析评论也很细致,具有启发性:如;关于左翼政党的两个特点和两个原因的分析等,结论贴切,给人启发。同时陆晓禾研究员也指出,可以进一步加强报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如政党与左翼理论基础的关系、左翼政治理论与政党主张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再挖掘阐发中东欧左翼政党对中国理论创新的看法,而不仅仅做价值观的输出;另外,报告中的四国还不足以概括整个中东欧地区的情况,可能还只是中欧范围内。

陈祥勤博士在点评中指出,应当注意“左”、“右”概念在中国和西方政治环境中的区别和联系。在中国,“左”的概念有一种历史和政治传统在内,具有保守内涵,但在中东欧,“左”始终是批判的和激进的。在政治理论方面,东欧也有自己的特色,他们有过马克思主义国家体制(列宁体制或苏联体制)的政治实践,但左翼政治对苏联体制和苏联记忆的批判甚于对市场、民主和资本主义的批判,因而东欧左翼政治的理论和政治禁忌,就是对苏联记忆和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和批判。他也总结了欧洲左翼政治的共性: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放弃、实践上将政治活动纳入资产阶级政党和议会体制、思想上将左翼理论抽象为哲学形态。

之后,张雪魁副研究员也做了任职报告。

童所长对赵司空的报告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他认为,赵司空对中东欧左翼政党及其理论背景的这一问题提得很好,她多年来坚持这方面的研究,找准领域,较早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和专长。但是,童所长也指出,实际上报告中所列四国只是中欧四国,对左翼政党及其理论之间的关系也还可以深入论述,要多了解中东欧左翼政党的党纲、竞选纲领、思想家的变化、主要人物的影响等。

童所长在最后的总结中指出,这种学术报告的形式,既增加了科研队伍的新鲜血液,也意味着年轻科研人员进入了新的学术成长阶段。副研,是一个重要的岗位,晋升副研,应当有一个郑重的仪式,这样一种报告和点评的方式,既可以让资深的科研人员继续关心年轻同志的成长,年轻同志也可以继续虚心学习,两者相互促进,提升整个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