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哲学分析》论坛在北京举行

作者:发布时间:2011-06-01浏览次数:121

528日至29日,第二届《哲学分析》论坛——“陈嘉映先生哲学三十年:批评与回应”在北京举行。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四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本次论坛由《哲学分析》编辑部、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和华夏出版社共同主办。整个会议学术浓厚、气氛活跃。

在开幕式上,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刘新成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哲学所所长、《哲学分析》主编童世骏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并宣布论坛开幕。

第一场由成素梅主持,在这场论坛中,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鞠实儿从说理与逻辑的关系出发,提出逻辑合理性命题是一个综合命题,逻辑必须强调文化平等原则和社会属性;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程广云认为,陈嘉映的著作《说理》中,过多关注于语言问题,应补上实践哲学的维度;童世骏研究员则立足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认为西方哲学有一个从reason(理性)经过rationality(合理性)到reasonableness(讲理)的思想演化过程。

第二场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水法主持,这场论坛大家主要围绕陈嘉映的《哲学、科学、常识》一书展开,复旦大学逻辑与科学哲学系主任张志林教授认为,哲学的基本方法是反思平衡、概念分析和先验论证,因而哲学家只能依赖这三种方法来反思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江怡教授则从奥斯丁和卡维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出发,分析了说话、做事和说理之间的关系;成素梅研究员针对《哲学、科学、常识》一书,从哲学是一阶学科?还是二阶学科?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物理实在论何以成为问题、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关系四个方面提出了诸多中肯的意见和陈嘉映商榷。

第三场论坛由浙江大学的应奇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程炼教授围绕关于弗雷格的理解问题,非常细致深入地提出了众多与陈嘉映不同的理解。其后,同济大学哲学系孙周兴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周濂等众多学者进行了自由发言和讨论。

最后一场论坛中,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王庆节教授关于“transzendental”的汉语译名之争引发的热烈讨论,接下来主要围绕陈嘉映的《白鸥三十载》一书展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郁振华和浙江大学哲学系的应奇等分别谈了陈嘉映的治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