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上午,周二的学术例会安排了学术信息交流,由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主持,童世骏所长和全所人员出席会议。近日前往布拉格参会的赵司空副研究员,以及前往北京参会的成素梅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她们所在会议的情况。
赵司空于5月11日到15日参加了在布拉格捷克科学院举办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学术讨论会,这是一个有着深厚的社会批判传统的会议,约有30年历史。其最早的负责人是哈贝马斯和南斯拉夫著名哲学家、“实践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彼得洛维奇。赵司空向大家介绍,今年会议有四大主题:“威权主义”、“什么是解放”、“诊断现状:新批判的视角”以及“政治与性”。赵司空的发言题目是“中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由会议组织方负责人Marek Hrubec主持,Claus Offe点评。
讨论会为期4天,赵司空认为,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研讨会上,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发言,大家都认真听,展开激烈的辩论。这是年轻人锻炼的好机会,大家相互鼓励与帮衬也给人一种团队新生力量的感觉。她的另一个感觉是,有一个“西方左翼学者俱乐部”。他们之间很熟悉,同样在西方政治哲学背景下谈论问题,重视罗尔斯、哈贝马斯,尤其是提到哈贝马斯的频率非常高。在这种背景下,再次强化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不能与西方政治哲学相结合,是没有办法很好地融入国际左翼理论话语体系的。但同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有中国的特点。融入国际学术话语,与保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国学术特点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平衡。她认为,童所长所说的“自信与自省”的关系,可以非常好地解释这种状态。
之后成素梅老师介绍了她参加了两个会议。
其一,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自然辩证法与学科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约10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主要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当代科技理论”、“科技发展和公共政策”以及“科学大师和创新方法”三大主题。
其二,是由《哲学分析》编辑部、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和华夏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哲学分析》论坛:“陈嘉映先生哲学三十年:批评与回应”。论坛于5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金龙潭大饭店举行。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四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哲学分析》的编辑们也都出席了会议。本次论坛,大家就陈嘉映先生的《说理》、《哲学、科学、常识》、《白鸥三十载》三部著作,以及对弗雷格的理解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详见哲学所网站科研动态栏目的报道。)
最后,童世骏所长做了总结。他希望大家积极参加国际交流,尤其是年轻人。所里也会为大家创造条件,这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都很重要,在国际国内平台上表述意见,展现成果,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所应当肩负的责任。
图为赵司空副研究员在作交流
图为成素梅研究员在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