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8日下午,第二届“哲学分析”讲堂暨《科学机构的表征与不变性》中文版首发式在上海社科院分部五楼会议室举行。本届讲堂由《哲学分析》编辑部主办,哲学所和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著名逻辑学家、科学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帕特里克·苏佩斯(Patrick Suppes)先生担任本届讲堂的主讲嘉宾,他报告的题目是“合理性与自由”。《哲学分析》常务副主编、哲学所所长助理成素梅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力女士点评,哲学所全体科研人员、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部分专家,以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开始前,哲学所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在致辞中简略介绍了苏佩斯教授的著作和思想,高度评价了苏佩斯教授在科学哲学、测量理论、量子力学基础、决策理论、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特别强调了他的《科学结构的表征与不变性》一书。这部书动笔于上世纪50年代,直到2002年退休时才完成。这部花了大半辈子的心血才完成的学术成果,于2003年荣获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每年一度的拉卡托斯奖。该书中译本已于2011年4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译者是成素梅教授。
苏佩斯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四个主题。首先是思维的无意识本性。他认为,我们几乎完全没有察觉到或意识到我们的思维过程;我们所具有的一流知识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他简要概述了支持这些结论的许多经验研究,如“讲述多于我们所能知道的东西:思维过程的口头报告”,并且还用了很多的经验研究来支持为什么我们不能意识到我们的无意识性的理由:(1)心理内容和心理过程的混淆;(2)个人知识与心理过程的混淆,尤其是各种不同感觉的个人的间断性意识在决策中的作用;(3)在求解复杂问题时,能描述这个过程中的大概的中间步骤 ,但是这些步骤都是中间结果。其次,苏佩斯教授举了大量翔实而贴近生活的例子来阐述 “好与坏”的关系。他认为,好与坏是相对的,是语境依赖的;在20世纪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对行为效果的评价中以及简单生物体的条件反射中“好与坏”优先于“真与假”。再次,苏佩斯认为,一些哲学家承认“真”和“假”这些简单例子,但是在给真做出说明的时候,并不承认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或逻辑意义,因此,他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倡导一种非经典逻辑的手段给“真”一个定义;他还探讨了真计算如何与联想网络相符合的问题。最后,苏佩斯阐述了学习、自由与不确定性的关系,他认为不确定性是自由的本质,学习并不一定能使自由减少,并且用熵的方法测量方法举了市场交易和选举过程中自由度的例子。
刘晓力教授结合苏佩斯先生的其他著作为本场报告给出了几点中肯的点评:首先,她肯定了苏佩斯演讲内容的价值,她认为我们的思维过程确实大部分是无意识的;但是,她也认为思维过程是无意识的并不能说明思维过程是没有结构的,苏佩斯教授运用数学的路径的目的可能是希望能够逼近对思维结构的了解。其次,刘晓力赞成苏佩斯的“好与坏”是依赖于语境的观点,赞同苏佩斯反对建立在图灵机可计算概念基础上的心灵的说法;她认为从联想到联结主义再到认知神经科学,这中间有一个大的跳跃;在她看来,苏佩斯倡导的是联想主义语义学的方案,苏佩斯教授提出了一个很开放的问题,对我们起了很好的引导性作用。再次,关于自由、习惯和理性的问题,刘晓力认为苏佩斯教授是从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的这个信念来引导我们对决策问题的说明,她赞成苏佩斯反对用理性和测量的方法来作为决策理论的依据,肯定了苏佩斯的“我们做决策时,直觉和自由联想所起的作用”的观点;她赞同苏佩斯的习惯和理性并不完全分开的观点,即习惯孕育于理性,习惯也是有结构的;并且她也认为,人的决策是语境依赖的,决策也不是思想的漫游,是有认知结构的。最后,刘晓力从语言,语法和语义的问题阐述了她对苏佩斯教授的对决策问题的看法,她认为苏佩斯谈到的理性选择或一阶马尔科夫的过程的都是语义的层面,把决策问题改成推理是一个语法问题,其实决策是一个既有语法又有语义的问题;在刘晓力看来,苏佩斯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倡导一种非经典逻辑的手段给“真”一个定义,这是一种联结主义心理学和认知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动力学的结合。总之,刘晓力认为苏佩斯教授的理论有很强的解释力,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也留给了我们很大的研究空间。
接下来,苏佩斯对刘晓力的点评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他也很同意刘晓力的很多观点,并就其他问题和在场的各位专家、学者展开了热情而深入的交流。
本届“哲学分析”讲堂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苏佩斯教授的《科学机构的表征与不变性》的中文首发式。苏佩斯教授很高兴看到自己花了50多年心血的学术成果能被介绍到中国。随后,他还兴致勃勃地为读者在《科学机构的表征与不变性》扉页上签名。
图为苏佩斯教授在做演讲
图为讲堂现场
图为苏佩斯教授现场签名赠书
图为哲学所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和所长助理成素梅研究员向苏佩斯教授赠送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