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素梅:
一、学术活动:
1.2011年4月22-23日南北湖参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思考”学术会议。
2.2011年5月6-8日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史与思:当代中国哲学的视域”学术研讨会暨《哲学分析》论坛,并作“社会实在的特征与形态”的会议发言。
3.
4.2011年5月28-29参加在首都师大举行的:“第二届《哲学分析》论坛:陈嘉映哲学30年学术研讨会”,作会议发言:“从《哲学、科学与日常》谈起”的大会发言。
5.2011年6月14号参加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生论文答辩。
6.
7.
8.
9.2011年7月18—20号组织召开第三届《哲学分析》论坛,作“技能性知识与体知合一的认识论”的发言。
10.2011年7月25-26日参加“第三届全球化国际会议”,主题:知识的全球化:经济、生态与人文学科”;会议发言主题“全球化的哲学思考”(3rd Globalization Symposition---Globalization of Knowledge: Economics, Ecology, and thd Humanities”)。
11.2011年8月10——14号烟台参加“全国第五届现象学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做“技术性知识与体知合一的认识论”大会发言。
12.2011年8月24-28号大连参加“第15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做“语境认识论”的大会发言。
二、论文与译文
1.成素梅,科学哲学的语境论进路及其问题域,《学术月刊》2011年第8期
2.成素梅,技能性知识与体知合一的认识论,《哲学研究》2011年第6期
3.李伯聪,成素梅:工程哲学的兴起与发展,《哲学分析》2011年第4期
4. 成素梅,网络教育的未来发展:采访斯坦福大学苏佩斯教授,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7号第一版。
5. 成素梅,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休闲:理论与实践评介》书评,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19号。
6.成素梅(译文),规范性:从哲学到医学,《哲学分析》,2011第2期,第98-106页。
7.人大复印资料B2《科学技术哲学》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论塞拉斯的“两种映像”观:兼谈哲学研究的目标问题”一文。
三、著作与译著
成素梅、张怡、杨小明等著:《转型中的科学哲学》,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
成素梅译《科学结构的表征与不变性》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4月。
夏金华、石永泽
2011年5月份夏金华、石永泽为市政协撰写调研报告《关于本市宗教活动场所的合理布局的若干建议》,受到俞正声书记、杨晓渡部长的批示。
余治平:
论文:
1.《<论语>中的仁之为道》,《江南大学学报》,第4期,2011年8月。
2.In Richtung oder jenseits der allgemeinen Moralität?——z.B. “Goldene Regel” des Konfuzianismus, Universalismus,Verlag der Bauhaus-Universitaet Weima, Okt. 2010, Deutschland
课题:《看透》,上海市社联科普读物立项。
研究生课程:德国哲学研究、康德哲学研究。
张志宏:
1.“论胡安国《春秋传》对于义利之辨的理学诠释”,《船山学刊》2011年第3期,第59页,约6600字。
2.院一般课题“论孟子的平等思想与等差实践”,
3.
张锦枝:
1.《理学宗旨的涵义及其方法论意义与局限》,载郭齐勇、胡春依主编《东亚儒学研究论集》,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5月。
2.9.17-18 华东师范大学经典与诠释研究中心主办“经典诠释:以中国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为视域”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论朱子哲学中的道德自然主义》
赵克:
论文:关于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对一个学理性反思,哲学分析杂志2011年4期.
学术报告:
研究生课程:科学思想史
张帆:
文章:1.重构专家意见网络的迫切性——美国哲学及科学史学家罗伯特·克瑞斯访谈,社会科学报,
2.全国“语境论与科学哲学”学术研讨会纪要,哲学分析,2011年第3期
译文:哈里·柯林斯,“灵感闪现的时刻”,哲学分析,2011年第3期
会议:
课题:关于专家问题的哲学研究,上海社科院2010年度院青年课题
研究生课程:2011年9月起,社会科学哲学
戴潘:
院课题:认知科学背景下的概念表征研究
杨宏声:
1、2010年6月参加无锡梵宫“第十三回世界易经大会”任国际学术联络负责人,论文“中国易学流派史新论”、“中华易学大典编撰刍议”,收入会议论文集;
2、负责筹备、举办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办的“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现代与后现代”,主编会议论文集《作为世界哲学的中国哲学》,论文《世界观核心的哲学》、《世界文学概念的哲学阐释》收入论文集。
鲍永玲:
1.在洪堡图书馆查阅、搜集了一些欧洲启蒙研究资料;参观德国特展“文艺复兴的面孔(Die Gesichter der Renaissances)”、中德特展“启蒙的艺术(Die Kunst der Aufklaerung)”。
2.访问柏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史系Abel教授,汉诺威大学莱布尼茨基金会教授李文潮博士,中国研究小组组长Sternfeld博士等等。
3.与波茨坦大学历史系、哈雷大学哲学系启蒙研究中心和苏黎世大学民族学系建立起联系。
汤铭钧
论文:
“《因明入正理论》梵汉对勘和研究”(6千余字),2011年5月,载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编:《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78~488页。此文系本人发表于《哲学研究》(2007年增刊暨逻辑专刊)上同名论文的修订版。
参加会议:2011年6月,开封:河南大学,中国逻辑史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陈那因明类比推理的逻辑刻画”。
赵司空
译著:赵司空、孙建茵:《激进哲学》,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
论文:
赵司空:“中东欧左翼政党与理论格局现状探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4期;
赵司空:“论中东欧转型国家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理论视野》2011年第9期;
赵司空:“中国农民身份的转变与市民社会的形成”,《学术界》2011年第9期。
会议:
2011年5月在捷克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办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学术会议上做了“中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的发言;
2011年9月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的“社会转型与政治认同”学术会议上做了“对苏东剧变以来中东欧转型政治的一些思考”的发言。并对与会波兰学者米茨凯维奇大学(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哲学系主任布克辛斯基教授(Prof. Tadeusz Buksiński)做了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