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高凌霞教授到哲学所做学术报告

作者:发布时间:2005-04-27浏览次数:443

由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和华东师大联合邀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高凌霞教授于421上下午分别在两个单位做关于中世纪哲学的报告。上午在哲学所讲的是“中世纪哲学及其贡献”。哲学所全体人员和来自社科院和华师大的部分研究生出席了报告会。

教授的报告共分四个部分。一、概论;二、思想的形成与背景;三、是信仰面对理性的挑战而产生的哲学;四、中世纪思想的特点与贡献。

教授首先谈了学界对中世纪的误解以及什么是中世纪哲学。一般认为,中世纪是没有哲学的黑暗时期,黑格尔就说过:他愿穿上一步七百里的快靴,跨越这一千年。但实际情况是,随着对中世纪研究的深入,当代思想家已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祁尔松(Etienne Gilson)提出思想家本身的信仰,能影响他的立场,他称中世纪哲学是“基督宗教哲学”。巴黎大学教授Alain de Libera认为中世纪是神学优位、偏重经验与修行的神秘思想,他甚至提出,中世纪是“人”的哲学,所追求的是人的幸福。也有人发现逻辑是中世纪重要的课题,学者对语言及语意有相当的研究,尤其是欧坎学派更是如此,促进了语言哲学的发展。还有当代超验学派不以康德的超验哲学为基本原理,而是把人的思想看作知识之源。

教授接着分析了中世纪哲学形成的背景。她说,一个思想体系的发展有两个主要因素:客体对象与建立思想之主体。客体对象指的是哲学探讨的对象,也就是“实在”(reality),生活世界。主体指的是思想的背景与思考的方向。二者的互动就形成了某个人的思想。她认为,西方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是求“科学知识”(理性)与“宗教信仰”的融合,至今仍然如此。古希腊是“科学知识”与“神话”,中世纪是“哲学”与“神学”,今天是“宗教”与“自然科学”。她着重分析了新柏拉图主义(普鲁丁)、亚里士多德以及阿拉伯人(亚维森纳、亚味罗)对中世纪思想的影响。教授认为,中世纪哲学是信仰面对理性的挑战而产生的,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但尼修,托玛斯则是中世纪最杰出的代表,他综合了古希腊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阿拉伯及犹太人的思想,以及基督教的信仰,自成一格。

教授最后简要总结了中世纪哲学的贡献。她认为中世纪哲学有这样几个特点:1.提出位格人的概念(the human person)。根据基督教的信仰,人是上帝的肖像,位格人具有无限的尊言与绝对的价值。这种对人的看法,影响整个欧洲后来的哲学人学,即对个人的重视。2.中世纪哲学丰富了自由的含义。希腊思想中的自由人,指不是奴隶并具有某种社会地位的人。中世纪论人的自由,其根据为位格人,一个独立自主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3.中世纪的历史观不同于希腊。希腊的历史指宇宙循环运转的过程,及事件先后相继的规律与秩序。中世纪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有始有终,由创造开始,终点是基督的第二次来临;宇宙的起初是神创造,宇宙的终向与目的是万物归宗,回归上帝。4.中世纪的伦理学是从天人的关系而论善恶,至高神是至善,恶是受造物之缺乏而产生。5.中世纪的宇宙论是创造说,宇宙是天主从无中创造而有。宇宙是否永恒是中世纪热烈讨论的问题之一。

教授的报告由于时间关系对很多问题尽管没有详细展开,但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世纪、认识中世纪的哲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中世纪并不是像后来很多人所蔑视的那样,是古希腊罗马和近代之父笛卡尔之前的中间的那一段(The Middle Age)——没有哲学的黑暗时期,而是相反,在哲学发展史上,中世纪的思想家在神学框架内论证了很多在古希腊提不出也不可能提出的新颖的哲学问题,丰富了哲学的内涵,为后来近现代哲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报告会的最后阶段,教授回答了与会人员提出的问题,并与哲学所研究员俞宣孟、何锡蓉等学者进行了思想交流。报告会在意犹未尽的高潮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