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4日上午,复旦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学明教授做客哲学所,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立场问题作了一场生动深刻的报告,并与哲学所同仁就该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
陈学明教授指出,在当今后现代语境中,多元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已经成为思想界的时尚,对一切“元……”的追问与应答已经成了落伍的标志,凡是“后……”的理论都可以获得流行的赞许和认可。这种潮流所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从事哲学和科学等人类文化知识事业的人丧失了应有的责任和立场,换句话说,知识尤其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知识原先内在禀赋的价值立场和道德判断已经成为问题,人们往往对知识和学问采取所谓中立性的立场和实证性的态度,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犬儒主义。
在任何时候,人们都不可能回避道德、价值和立场问题,对于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任何知识都蕴涵着两种基本判断,一是事实判断;一是价值判断。这也就是说,真理和价值问题是任何知识和学问的内在要求,学者研究学问,知识分子从事知识事业,他们不论在纯粹经验的注释诠解层面,还是在创造性的理论创新层面,都不可能回避自己的价值判断、责任立场和道德关怀问题。明确自己的立场、态度和责任问题,这是对知识分子的起码要求,是他的真诚和良知的表现。一个学者的责任和立场如何,直接标志着他的学水平和精神境界、道德诉求和人文关怀。用中国传统的话来说,“文以载道”,“学以至道”,或者“修辞以立其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拨开后现代语境下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的迷雾,明晰了立场和责任问题对于从事知识和学问的人来说是不可回避的,那么,在今天,在当代中国,我们这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立场呢?陈学明教授认为,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普遍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担负起为他们代言的责任,这才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持有的正确立场。人们一般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如何体现社会的良心,仅仅持价值中立和实证态度是不可能达到的,在这里,知识分子的责任和立场问题不可回避。要实现从社会良心出发,关注社会和生活,就必须站在劳动大众的立场上,做人民的知识分子。他指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知识一般被看作是具有贵族属性的东西,曾几何时,文字还属于贵族的专利,思考、书写、创作一般是属于封建贵族所从事的精神活动,广大劳动人民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处于无语或失语状态,因而历史上的知识分子也就成了贵族阶层的代言人。在资本主义时代,知识这种贵族属性就表现在知识分子往往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说话,而且这种行为几乎已经成为知识分子无意识的习惯。
陈学明指出,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普遍将自由、平等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作为他们从事社会人文科学的价值追求。但是在具体阐述和论证平等、自由原则时,又只关注形式意义上的平等和自由,并且认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等就是自由平等理念的根本体现。这种对自由平等作形式化的理解,表面上构造出一整套普世性的经济、法律、道德、政治和社会知识,这种知识所给出的社会图景恰恰是资本主义社会,它是以资本作为首要原则借以安排整个经济、社会、法律和政治制度,它所体现的是商品、资本的平等、自由,在这种经由商品、资本抽象出来的形式化、虚假的平等和自由背后,蕴藏着实质性的不平等和不自由,而且随着形式化的平等和自由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实质性的不自由和不平等却日益加剧。所以,如果在自由、平等理念上只关注它的形式内涵,而忽略它的实质要求,那么,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科学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社会科学,它代表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要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它对实质平等和实质自由的追求就现现出来了,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社会科学就显示出它的批判意义。
要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作为人民知识分子的理性和良知的内在要求,也符合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的期望和要求。陈学明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将西方社会那些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和哲学看作资产阶级科学,是因为这些社会科学在有意无意之中都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要求作为自己的根基,例如: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概念,法学中的权利世界观,政治学中的形式平等和自由和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等,这些社会科学往往将资产主义社会所给出的历史和观念形态看作人类的自然形态,看作永恒人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旨在揭示资产阶级社会科学的抽象性和虚假性,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及其观念的历史性和暂时性。将西方社会科学诸多内容定性为资产阶级性质,旨在揭示这种社会科学如何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达到它们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内在过程,旨在揭示这种社会科学如何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和观念建制作为自身无意识的自然基础和这种自然基础(资本主义)作为社会形态的历史性(也就是说,它最终要被历史的辨证过程所扬弃)。
在这个意义上说,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不是一般性的否定现代诸多社会科学的内容和结论,而是力图在现代社会科学将人类特殊的社会形态理解为人类本性的自然表现的地方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性,或者说,在现代社会科学将特定的社会范畴和原理当作永恒自然的范畴和原理的地方重新还原这些范畴和原理的历史本性和现实的社会内容。陈学明教授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源于它对人类社会历史性的真正发现,但是这种历史感和历史性不同于实证的历史主义。历史或者历史性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是一个有着深刻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科学概念,它不是单纯过程性的范畴,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对人之本质的深刻洞察上,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可以一般地被理解为历史科学。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是创造性的存在物,它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在对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之本质的深刻洞察中,历史被理解为对它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积极扬弃的辨证过程,它必然指向这样一种历史目标,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他自身实现了彻底的和解,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人道主义就是真正的自然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真正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是不可超越的,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换句话说,人类历史第一次在理论上真正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构建了意义和价值世界,回答了人类历史的内在价值和目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必然要求我们站在人民大众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立场上去观察和认识社会,以无私的情怀和高尚的境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关心人类的命运。所以,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也要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境界和高尚诉求关注现实、改造社会。
在这场报告中,陈学明教授还谈到复旦大学哲学系这几十年来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形成的一些基本观点。他说,经过对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比较认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在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确发生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型和变革;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现代哲学,而不属于近代哲学,而且正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变革;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超越了近代哲学、而且超越了现代哲学。
报告内容获得了与会同仁的热烈回应,吴晓江、舒永生、周昌忠、陆晓禾、周山、何锡蓉等人对报告的内容与陈学明教授进一步展开深入研讨。主要集中以下几点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维度和马克思主义真精神的把握问题,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批判和道德批判问题,市场经济(以及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的合理性及其限度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的超越问题,等等。陈学明教授最后指出,现实生活中,现代诸多社会科学或者遮蔽了一些问题,或者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而只有回到马克思主义那里,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看清楚,才能获得崭新的思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也是从事社会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提升精神境界和关注社会现实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