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所举办“爱智慧”青年学术沙龙(2017第3期)

作者:发布时间:2017-03-20浏览次数:140

2017314日下午,哲学所“爱智慧”青年沙龙第3期如期进行。本次沙龙由上海大学哲学系主任杨庆峰教授主讲,他的报告题目是“当前记忆研究急需哲学的理性出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闫宏秀副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本次沙龙活动由成素梅副所长主持。全所青年科研人员、部分研究生参加活动。

杨庆峰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当前记忆研究的形态、特征及其问题。杨庆峰教授首先提出,如果把记忆研究比作“河流”的话,那么它的起源是在古老的哲学中,然后生发出两条大的支流(心理学、遗传学),中间汇集成一道水流(神经科学),然后以多条支流的形式汇入到大海中(认知科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后来受到影响的历史学、文学、社会学和档案学等)。比较而言,传统西方哲学对记忆的研究以灵魂实体为基础;人文社会科学从历史学、文学等角度研究记忆现象,把记忆当作文化现象而不是个体现象,此外依赖于自然科学的记忆假设;心理学把记忆看成是心理现象,其主要研究记忆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生理机制;自然科学则从物理实体(如大脑、神经细胞)等角度探讨记忆现象。整体而言,当代记忆研究的学科化明显,分支越来越细,一方面从内容上涉及记忆的生产与再生产、记忆的伦理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记忆类型的标准多元化、记忆本质界定不清等问题,凸显出了哲学立场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杨庆峰教授分三个层次阐述了哲学关注记忆研究的必要性:首先,记忆是哲学的一贯关注问题。其次,记忆的哲学观点过于老旧,自然科学发展加剧了哲学的缺席。第三,强调哲学重新关注记忆是哲学在数字时代自我反思的必然要求。

最后,杨庆峰教授给出了哲学出场的四种路径,包括:综合不同学科记忆研究的成果,厘清内在逻辑、特征与局限;把记忆研究成果放入到“人的问题”整体语境中;指向当代哲学问题,如身体与心灵、认知与认同、主体与他者等问题;记忆摆脱认识论传统,确立本体地位。

报告结束后,闫宏秀副教授首先基于当代记忆科学研究的现状提出看法:哲学并不是记忆研究的旁观者,等待科学理论形成之后对其理论框架进行解释,而是要克服认知科学的影响,将记忆从一种介于物质与精神的二元论泥潭中拔离出来。随后,哲学所的青年学者就中国传统哲学中记忆研究的缺失、记忆研究哲学出场的可能性等问题与杨庆峰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