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孙周兴教授应邀来哲学所做学术报告

作者:发布时间:2017-03-29浏览次数:140

2017328日上午,同济大学孙周兴教授,应邀来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为所里的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做了题为“海德格尔与未来哲学”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副所长黄凯锋研究员主持。

报告一开始,孙周兴教授就指出,虽然海德格尔将“思想”与“哲学”对立起来是有道理的,但仍然可以在“后哲学的哲学”的意义上来使用“未来哲学”这一概念。随后,孙周兴教授分三步阐述了“海德格尔与未来哲学”这一主题。

孙周兴教授认为,海德格尔对整个哲学的看法、对形而上学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尼采的思想出发的。尼采于1886年写下的《善恶的彼岸》一书,其副标题就是“一种未来哲学的序曲”。在同期的一些笔记中,尼采反复使用“未来哲学”的说法。其中有一则笔记的副标题也是“一种未来哲学的序曲”。其内容为:自由精神与其他哲学家;世界解释,而不是世界说明;善恶的彼岸;镜子,欧洲人自我反映的时机;未来哲学家。其中最重要的是“解释”“超善恶”“镜子”这三个核心词语。它们作为尼采对于未来哲学的前提设定,作为“未来哲学的序曲”,分别指向后哲学、后宗教和后种族中心主义。

在报告接下来的部分中,孙周兴教授又指出,康德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完成者,因为,“什么是存在”这样一个命题正是在康德哲学中得以完成。在康德看来,存在就是被表象状态。这种假设意味着主客关系的建立,但是,这也进而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比较具有对抗性。面对这样的问题,海德格尔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海德格尔强调,对于存在的理解要从“此在”出发。也就是说,人总是在一种存在着关联的世界中与事物打交道。孙周兴教授将这一方案称之为是“大人”的方案。但是,这种想法的推进使得人被过于放大,以至于,海德格尔后来也承认,这是一种“极端主体主义”。此后,海德格尔转向了第二种方案。孙周兴教授将这一方案称之为是“小人”的方案。海德格尔将人放在“天、地、神、人”的序列之中,把人缩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将人设定为是服从者和被占有者。以此突出了人的有限性、敬畏感和谦卑感。在孙周兴教授看来,这两种方案都希望离开传统哲学与科学的说明途径,进而形成一种非科学、非理论的道路。

在报告的结尾部分,孙周兴教授就未来哲学的方向与内容进行了阐述。孙周兴教授认为:未来哲学需要实存论的起点,围绕个体性的思考,抵抗普遍主义、理性主义;未来哲学需要艺术性,它必须与艺术“联姻”,构成一种遥相呼应的关系,在这种意义上说,未来哲学必然具有创造性、艺术性,与此同时,未来艺术也必然具有哲学性;未来哲学要唤醒一种神性敬畏,在后宗教的时代中,依然需要一种后神性的神思;未来哲学、未来新文化的主题是技术、政治和艺术,传统的哲学和宗教已经不再具有对现实的有效构造和组织能力,新哲学将面对的是新的文化和新的生活现实。

报告结束后进入讨论环节,部分科研人员就报告主题与孙周兴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孙教授幽默风趣且清晰严谨的表达很有感染力,对听众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