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哲学所“爱智慧”青年学术沙龙第六期活动邀请同济大学哲学系陈畅副教授来所做学术报告,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张丽华老师点评。报告由成素梅研究员主持,所青年研究人员和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陈畅老师以《在独知与共知之间——论阳明学派的慎独理论建构》为题,从王龙溪论朱子与阳明的分歧切入,着重考察宋明理学慎独工夫原型,认为:从朱子与阳明的慎独工夫开始讨论,说明朱子与阳明所谓慎独不限于个体之知,而是具有公共意义之知;然而,慎独工夫在阳明后学的展开中出现种种分歧,其根源在于阳明学自身关于致和以致中的困难;最终,刘宗周通过建立心知意物至善学说融合阳明学中“四有”和“四无”两种学说,消解阳明后学致中和致和的辩难困局。
陈老师对慎独工夫论的梳理主要在独知和共知的框架下展开,高攀龙曾将知字分两路,即人伦庶物实知实践和灵明觉知默识默成,陈老师进一步认为,作为人伦庶物实知实践的知是公共理则之知,为共知;作为灵明觉知默识默成之知,是直觉体验之知,为独知。陈老师试图通过良知既是独知又是公知的沟通,内在地解释内圣学为社会、政治的基础。他对慎独的德性工夫梳理最终引向社会和政治面向的展开,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张丽华老师在点评中积极评价了陈老师对于阳明后学文献和思想的熟悉和把握,同时,关于陈老师的阳明学立场、对于朱子学的若干观点以及共知概念的定位等问题也提出了她的质疑。此外,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也参加了讨论。陈老师对于提问一一作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