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所欢送余治平研究员

作者:发布时间:2017-05-04浏览次数:303

201752日,哲学研究所举行欢送仪式,送别余治平研究员。他目前已到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就职。临别之际,他在所里做了“从经学到哲学:董仲舒研究范式的现代扭转——以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三书撰作为例”的学术报告。副所长黄凯锋研究员主持了这一活动。

余治平研究员在简要介绍冯友兰先生坎坷的一生之后进入正题。他认为,冯友兰先生关于董仲舒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三种中国哲学史著作中。第一种是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下卷(第二篇经学时代)中的第二章是“董仲舒与今文经学”)。第二种是《中国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其中第十七章,题目为“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第三种是《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该书第三册的第二十七章,题目为“董仲舒公羊学和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

余治平研究员用丰富的例证说明,《中国哲学史》下卷的董仲舒部分显然以董学问题研究为中心,但这些问题又不是传统经学的内部问题,而是纯粹学理性、思想性的问题。

在余治平研究员看来,冯友兰先生对董仲舒的研究成果也不免打上现今中国社会运动和时代思潮的鲜明印记,也能够反映出董学研究在现今中国的一波三折。今天有许多哲学史研究、儒学研究者以及董学研究者动辄对冯先生晚年《中国哲学史新编》不以为然,嫌弃它浸染阶级斗争观念太深,甚至呲之以鼻,其实他们也未必真的懂得冯友兰先生当时的一片苦心,也未必都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冯先生所亲历的时代波折。不深入到那个时代中去,就难以理解冯友兰哲学史撰写、他的董仲舒研究范式从两卷本、《简史》到《新编》的巨大扭转。

余治平研究员最后强调,对董仲舒从经学、思想史或哲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的方法,各有千秋,不必相互攻讦。

会议的后半段,余治平研究员深情回忆了自己在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十余年来的读书、写书的科研生活,特别提到了哲学所长期以来举办的“康德读书班”、“分析哲学读书班”以及“精神现象学读书班”等学术活动受到领导和同行的好评。余治平研究员表示非常珍惜与各位同事建立起来的情谊,并对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为科研人员提供的良好的科研环境表示诚挚的感谢。

黄凯锋副所长也对余治平研究员表达了谢意,祝愿他事业精进,并期待以后与余治平研究员服务的新单位有学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