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重大课题《中国学术思潮史》完成

作者:发布时间:2006-07-20浏览次数:767

发布时间: 2006-07-17 02:08 来源:光明日报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重大课题——《中国学术思潮史》,由尹继佐、周山主编,众多资深学者撰著,历时6年多艰辛研究,日前完成并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课题分列八卷,320万字,以先秦至现代两千五百年间八个主流学术思潮为研究对象,对各思潮的兴衰过程、代表人物和学术思想及思潮的学术价值进行了梳理评说。

  卷一《子学思潮》,将老子作为子学思潮第一人,认为老庄思想与孔孟思想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注重于闻道,而前者注重于的实践;后者主张相濡以沫的仁义关怀,而前者主张相忘于江湖的顺应自然。认为名家内部不存在离、合两派,公孙龙不仅集名家之大成,也融合了老庄、后期墨家等众多学派的思想精华,其《指物论》标示了先秦思辨哲学的最高峰。卷二《经学思潮》,以翔实史料对汉初政治经济形势和各学派主张特点进行分析,认为经学一统天下,既有保存典籍、巩固政权、维系民族感情、实现安定统一的积极作用,又有禁锢思想学术、专制僵化、扭曲人性的负面效果。卷三《玄学思潮》,围绕名教核心问题展开,认为中国学术思潮发展的历史,是名教不断完善、发展、丰富的历史;认为玄学中的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等思辨性强、抽象程度高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的理论升华。卷四《佛学思潮》,提出缘起、佛性、修行成佛的方法与途径三种理论说;对隋唐佛学兴起与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尤其对佛学思潮衰落的原因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人才的流失,二是片面重视理论研究而忽略实践的重要性。卷五《道学思潮》,认为道学思潮是中国中古时期社会大转型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它既是先秦至汉唐以来中国本土文化的延续,也是对外来文化选择、淘汰、吸取、整合的结果。道学思潮的最大学术成果,是为儒学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宇宙论和本体论的论证,重新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地位。卷六《心学思潮》,将心学界定为明代士大夫所求索的赖以安身立命的思想理论体系,认为阳明对先验道德本体良知的构想,受益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四句教中的心、意关系跟慧能对心体、思量关系的表述思路极为相同。卷七《朴学思潮》,认为朴学思潮自明末清初发端至清初衰竭过程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学术为核心,旁及受其影响的其他思想文化领域;二是用通贯整体的方法,即纵向以学术流派为经,横向以学派之间的互争互渗为纬,形成网络型结构;三是突出了清初二次学术转变的特殊意义。卷八《现代多元学术思潮》,在众多学术思潮中梳理出西学思潮现代新儒学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思潮,指出两者冲突的根源是文化精神、价值理念的取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