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所举办“爱智慧”青年学术沙龙(2017年第9期)

作者:发布时间:2017-06-28浏览次数:241

623日(星期五)上午,哲学所在会议室举办了今年第9期“爱智慧”青年学术沙龙。这次沙龙的主题是“读书分享会”,邀请了副研究员计海庆、助理研究员赵琦、陈常燊等三位所内同仁担任主讲人,由成素梅副所长主持,所青年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计海庆副研究员分享了福山的中译“新书”《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英文版原书出版于2002年)。此书向我们展现的是福山作为生物保守主义者的一面。生物保守主义,是一种针对新兴生物技术的消极和不予信任的态度。生物保守主义提出,对那些可能危及社会的、泯灭人性和悖逆伦常的极端生物技术,应采取严格的规约措施,甚至不惜杜绝封杀。这类技术包括曾引起轰动的生物(包括人类)克隆技术、涉及人类胚胎的人体干细胞研究和人兽嵌合体研究等;此外,一些涉及人类食品或动物饲料的农作物转基因研究及应用,也曾引来生物保守主义的关注和抗议。计海庆认为,就福山的历史观而言,后人类社会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倒退。人类社会的历史终结于自由民主社会,在后者中,人类获得了平等的认可。但是,生物技术的发展却有可能把社会再一次推向不平等状态。这令福山不得不修改了自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重新提出除非科学终结,否则历史不会终结。那么,面对生物技术的挑战,该怎么办呢?对此福山毫不含糊,答案是明确的:应当用国家权力去监管它。这便是福山写作后人类一书的基本逻辑。概括来说就是,鉴于生物技术将改变、模糊、乃至消解人性,造成人与人的不平等,因而要借助国家权力来对它制约。全书除序言外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向未来的途径,提出问题,即哪些生物技术,在哪些方面将怎样改变人性,这种改变意味着什么。第三部分怎么办,给出答案,福山主张国家出手,依据某些监管原则对生物技术的研发进行干预。第二部分人之为人,是衔接问题和答案的论证部分,也是全书的核心。福山主张以自然权利学说为依据,来论证改变人性就是损害人权和侵犯人的尊严,因此不应被允许。

陈常燊博士从“现象学分析”这个视角切入了对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instein)中期(转型期)哲学著作《哲学评论》的解读。经过斯皮格伯格(Herbert Spiegelberg)、徐英瑾等国内外专家的阐释,《哲学评论》尤其是《大打字稿》等著作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中隐藏的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转向的重要秘密逐步公之于世;此外,通过对诸如“现象学之谜”的文献梳理和义理发掘,还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一个与《逻辑哲学论》(前期代表作)、《哲学研究》(后期代表作)全然不同的维特根斯坦。陈常燊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转向的大致情况,以及维特根斯坦在1929-1933年间所写的大量手稿、札记的编辑、出版情况。接下来,陈常燊分别从“构成性本质/描述性本质”、“物理学语言/现象学语言”、“对直接经验的直接描述”这三个层面,在研读相关一手文献以及二手文献基础上,尝试对维特根斯坦中期哲学中所谓“现象学之谜”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赵琦博士分享了《神学大全》阅读心得。根据哲学史的一般看法,“人是目的”是康德提出的绝对命令,似乎人的价值与尊严只有在近代哲学中才得到尊重与高扬,但事实上,13世纪中世纪晚期的思想大家托马斯阿奎那早已在其代表作《神学大全》中提出过相似的命题,由于阿奎那以问答的方式写作《神学大全》,后人容易忽略其原创性。不同于康德,阿奎那以对人类行为的分析证明任何人类的行为与意愿都是愿意一个人的善,它具有双重的爱的结构——友谊之爱与欲望之爱,友谊之爱指向行为的终极目的——人格的存在者即person,而欲望之爱指向为了person而爱的,而只有person才是意愿的终极目的。友谊之爱与欲望之爱的区别不是不同的爱的运动的区别,而是任何一个行为与意愿都必须具有的两个方面。此外,阿奎那认为道德的行为只是在方式上以人为目的而非手段,但是对于不同的人,爱有等差与分殊,这与儒家的观点相似。进一步而言,阿奎那的相关理论说明两个重要的观点:1、基督教推崇的爱邻人是普遍的,而非仅仅局限于基督教信徒之间;2、基督教主张的爱上帝与爱人并非因为对神的畏惧而被迫去爱人,似乎他人只是教徒与神结合的手段。爱上帝与爱他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对神的爱是与其在精神上的结合——以其意愿为意愿,以其意志为意志,从而能以接近圣爱的方式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