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技术哲学家伊德先生访问哲学所

作者:发布时间:2007-04-09浏览次数:889

                             

近日,美国技术哲学家唐伊德(Don Ihde)先生应邀访问了我院哲学所。伊德先生曾先后执教于美国波士顿大学、南伊利诺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是美国著名的现象学家和技术哲学家,荣膺美国国家“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称号。

42日上午,伊德先生在哲学所会议室举行了题为《解释之争:谁在代表科学说话》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俞宣孟研究员主持,我院童世骏副书记百忙之中到会并做了翻译。该报告围绕着“科学由谁进行解释”、“又是如何被解释的”为题旨,系统梳理了自20世纪早期到当下的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

发生于1996年的“索卡尔事件”被作为引子来展开讨论。伊德认为,该事件其实可以归结为“怀疑科学”和“捍卫科学”两种观念之间的一次戏剧性的冲突。历史地看,这两种观念之间的对立和交锋,就是贯穿于科学哲学自身发展地一条线索,在不同历史时期交锋的双方都以不同面目示人。这些流派的兴衰更替,本质上都是关于科学的解释权和话语权之争:即谁在代表科学说话?

首先登上历史舞台的是20世纪的逻辑和经验实证主义者,他们也被称为内在论者,其代表人物恩斯特马赫、皮埃尔杜汉、亨利波因卡等。在他们看来,科学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对科学方法生命力和科学理论的真理性进行证明。同时,他们也是强烈的客观论者,认为科学的发展无涉文化、历史,是一个独立进程。

同时期及稍后一点,与他们唱反调的是一部分历史学和社会学领域内的学者,他们专注于科学知识的生成与具体社会因素间的关联;认为前者往往是后者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结果,没有独立性和连续性的内在逻辑可言;因此,他们可被称为外在论者。代表人物有知识社会学论者(sociology of knowledge)罗伯特默顿,以及历史主义论者托马斯库恩、费耶阿本德,证伪主义者卡尔波普、拉卡托斯等人。

内在论和外在论对科学的解释权之争,是20世纪70年代前科学哲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后兴起的则是以巴里巴恩斯、戴维布鲁尔、特雷弗平奇、布鲁诺拉托儿、斯蒂夫伍尔加、安德鲁皮克林等为代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SSK继承的是外在论的理论方向,与老一辈的外在论者倾向于进行理论上的建构不同,他们更多地是诉诸于经验层面的观察和描述。他们更喜欢在实验室中,对现实科研活动中的科学家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描述,有的甚至还参与其中,亲自体验实验室生活,以此来真实地再现科学研究的本来面目。因此,SSK更多地运用的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而不是传统的哲学意义上的方法。

SSK稍晚一些出现的是技术哲学。技术哲学建基于哲学中关注实践的传统,例如马克思的思想,新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第一本英语世界中的技术哲学著作便是伊德的《技术与实践:一种关于技术的哲学》。技术哲学以德国的现象学为其方法论,对实践活动中的各种技术现象进行讨论,认为技术乃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技术是人与世界、人与人发生关系的中介,技术调节着人们的认识和生活,技术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必须提及的是20世纪女性主义的科学哲学,代表有南希卡特莱特、唐娜哈拉薇、桑德拉哈丁等。她们着重于讨论性别与科学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了理论科学的发展是以歧视女性为特征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也属于外在论的范畴,是从一个特定的社会维度来考察科学发展的努力。科学形象的演变,大致就是在这几派解释者相互竞争话语权的过程中悄然发生的。

之后,伊德先生把自己最新研究方向作了介绍。包括图像技术在科学中的作用、更多结合了实用主义的后现象学方法论、以及材料解释学等。

最后,在回答了多位本所以及来自上海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的学者的提问后,报告圆满结束。应主人之邀,伊德先生次日又和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的成员进行了小范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