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克博士作“创新型国家的入轨进程”报告

作者:发布时间:2007-04-13浏览次数:715

 

2007410上午,哲学所所内同志的学术交流活动如期举行,赵克博士作了题为“创新型国家的入轨进程——从美国转型时期的社会辩论看”的报告。

报告一开始,赵克博士介绍了“创新型国家”的三个指标:R&D(研发)投入应当占GDP2.5%以上;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科技的对外依赖程度在30%以下。根据这三项指标,我国想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至少离结构性目标,还很遥远。虽然国家曾经有计划力争到2000年,R&D(研发)投入达到GDP的比例1.5%,但实际情况是截至2005年,这一数字刚刚达到1.34%,而且我国目前对外科技创新的依赖程度为60%,还属于科技依赖型国家。

赵克博士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有规划有目标,却总是落实不了,而美国却能够自发地成为科技创新型国家?他的回答是“美国向创新型国家入轨的起点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规制(governance)保障和社会价值观的支持使得这一转型有了依托”。

谈到美国向创新型国家入轨的背景,赵克博士认为与中国的环境很相似,都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殖民地国家转向现代化国家。美国在转型的过程中,奴隶制的维护者和建立自由社会的倡导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争论的核心就是人性问题。

当时美国这场有关人性的争论,主要立足于现实的人性,他们发现,人性中有创造的一面、也有毁灭的一面,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需求。人们所处的阶层不同,就会引发利益冲突,这时候就需要设计一个权利制衡的制度,把人性中毁灭性、“坏”的一面纳入控制范围,社会运行的控制主要有控制原因和控制结果两种途径,且各有利弊;尤其是控制原因其弊端在于会遏止创新的动机与需求,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动力。所以制度的设计去控制结果,让各方利益都可以受到制约与保护。因而三权分立产生了。跟科技创新有密切关系的法案是专利法和反垄断法,通过限制企业密谋合作、联合定价和鼓励发明创造,促使整个美国社会在民间吸引了一大批科学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达到利润增长的目的。我们还可以看到,美国很注意约束富人干预政治,同时也力求避免权力膨胀、政治干预经济。

赵克博士的报告引起了大家很大兴趣。夏金华研究员认为,科学发明带来的是直接的经济利益,而从事科学发现的人数却寥寥无几,客观上是鼓励发明,但对科学发展起了阻碍作用。而且知识产权实际上是保护了发达国家的利益。

对此吴晓江副研究员做了说明,科学发现注重的是优先权和公开性,而科技发明注重的是专利权和保密性。对于侵犯知识产权,专利法也有明确具体的说明条款,颜色、外观等等是不能列入专利范围内的。我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对于重大科学发现也是予以重奖的。

俞宣孟研究员认为,赵克博士报告的中心观点是美国之所以转轨成功,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有关,那么,为什么在英国、法国对人性的理解同美国人一样,甚至美国人还是向他们学来的,他们这些国家却没有成为像美国一样的创新型国家?人性到底是什么?人性是不可变的么?赵克博士表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美国社会当时对人性的讨论,主要是基于常识来理解的。

周山研究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科技创新不一定与制度有关系,有时只是偶然性的关联。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与制度之间就几乎没有关系。他认为,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移民的素质。几乎所有的移民文化都是前卫的,比如美国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来到这里的人,都不满于英国老化乏味的氛围,都充满创新精神,思维活跃而不安于现状。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也是移民城市居多,那里的人相对就比北方具有创新意识。

吴晓江副研究员表示赞同,因为文化的内层是人的价值观念,中层是制度,外层是器物,归根结底,人的价值观念决定了制度和器物的产生。

评论:讨论中发表的意见实际上涉及这样一个问题,关于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是否也像自然科学中一样找得到普遍必然的原因?自然科学是可以重复的,同样的条件可以预期同样的结果,人类历史的发展会出现完全相同的条件吗?如果不能,就应当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把国外的经验当作一种借鉴。对此,赵克博士表示赞同,他说,现在的国际环境和当初美国起步创新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后赵克博士表示大家的提问和探讨对他的研究很有启发,报告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