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一开始,
谈到美国向创新型国家入轨的背景,
当时美国这场有关人性的争论,主要立足于现实的人性,他们发现,人性中有创造的一面、也有毁灭的一面,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需求。人们所处的阶层不同,就会引发利益冲突,这时候就需要设计一个权利制衡的制度,把人性中毁灭性、“坏”的一面纳入控制范围,社会运行的控制主要有控制原因和控制结果两种途径,且各有利弊;尤其是控制原因其弊端在于会遏止创新的动机与需求,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动力。所以制度的设计去控制结果,让各方利益都可以受到制约与保护。因而三权分立产生了。跟科技创新有密切关系的法案是专利法和反垄断法,通过限制企业密谋合作、联合定价和鼓励发明创造,促使整个美国社会在民间吸引了一大批科学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达到利润增长的目的。我们还可以看到,美国很注意约束富人干预政治,同时也力求避免权力膨胀、政治干预经济。
对此吴晓江副研究员做了说明,科学发现注重的是优先权和公开性,而科技发明注重的是专利权和保密性。对于侵犯知识产权,专利法也有明确具体的说明条款,颜色、外观等等是不能列入专利范围内的。我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对于重大科学发现也是予以重奖的。
俞宣孟研究员认为,
周山研究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科技创新不一定与制度有关系,有时只是偶然性的关联。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与制度之间就几乎没有关系。他认为,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移民的素质。几乎所有的移民文化都是前卫的,比如美国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来到这里的人,都不满于英国老化乏味的氛围,都充满创新精神,思维活跃而不安于现状。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也是移民城市居多,那里的人相对就比北方具有创新意识。
吴晓江副研究员表示赞同,因为文化的内层是人的价值观念,中层是制度,外层是器物,归根结底,人的价值观念决定了制度和器物的产生。
评论:讨论中发表的意见实际上涉及这样一个问题,关于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是否也像自然科学中一样找得到普遍必然的原因?自然科学是可以重复的,同样的条件可以预期同样的结果,人类历史的发展会出现完全相同的条件吗?如果不能,就应当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把国外的经验当作一种借鉴。对此,赵克博士表示赞同,他说,现在的国际环境和当初美国起步创新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