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主题是“学以成人”(Learning to Be Human)。作为大会的热身活动,也为了对这一主题进行多方位的研讨,哲学所与长期合作的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会联合议定了“再学以成人:新时代的生命自觉”(Re-Learning to Be Human for Global Times:Self-awareness of Life in New Era)这一主题,并于2017年7月9-10日在上海成功召开国际研讨会。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28篇,来自中国大陆、美国、加拿大、荷兰、土耳其、印度、罗马尼亚、南非、印度尼西亚、以色列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名学者做了大会发言,参与交流讨论的学者和研究生共40余人。何锡蓉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哲学所副所长黄凯锋研究员与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沈清松(Vincent Shen)教授分别致辞,他们回顾了两个机构开展学术交往二十八年来讨论的议题和取得的成果,认为哲学在面向全球化挑战、面向中国改革开放以及面向人性解读中日益显现出其生命力,而双方持久有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正是哲学生命力的极好体现。
会议主要围绕以下五个议题展开。
学以成人与跨文化对话
此议题内,美国天主教大学的威廉姆巴尔维里(William A. Barbieri)教授、印度卡里卡特大学的帕克(P.K.Pokker)教授、同济大学的马博Bo R. Meinertsen)教授做主题发言,分别阐述了人权、尊严在不同地区和时代的定义及看法;群体身份的不同认定以及尝试建立更好的生存世界的哲学路径;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个人或小众的伦理价值观。
关于人性的历史与现实解读
此议题内,美国哲学与价值研究会的道格拉斯.克罗(Douglas S. Crow)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计海庆、罗马尼亚卡扎雅西大学的丹.奇托(Dan Chițoiu)教授、南非西开普大学的雅辛.穆罕默德(Yasien Mohamed)教授做了主题发言。分别阐述了全球视野下对于“自我意识”的全新理解;人类增强伦理与自然主义谬误;语言领域内部关于客观知识的现实观点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现象的理解;人权得以保障是建立在伦理学和道德价值的基础上。
中国传统中所体现的哲学反思
此议题内,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沈清松(Vincent Shen)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鲍文欣博士、张锦枝博士做了主题发言,分别阐释了后现代对主体性的批判下,儒家主体性的重新解读;冯友兰新儒家与政治激进主义的不同;晚明时期在做功夫上的转向问题。
佛教与伊斯兰教中的自我意识
此议题内印度尼西亚国立伊斯兰大学的阿史娜.胡辛(Asna Husin)博士、上海大学沈海燕教授、土耳其度库兹埃路尔大学的哈默特.阿斯兰(Hammet Arslan)教授做了主题发言,分别阐释了东南亚穆斯林对于“自我意识”和群体交往时的道德行为的维系途径;曼达教和禅宗在价值领域的不同之处;冥想的意义、以及冥想对于“自我意识”和“自我理解”方面的意义何在。
西方哲学传统视角
此议题内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陈常燊博士、闫婧博士、天津社科院哲学所的李琴博士、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教师李彦、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约翰.法里纳(John Farina)教授、以色列开放大学的亚伊尔.施莱恩(Yair Schlein)教授做了主题发言,分别阐释了维特根斯坦的鉴赏力与天才观点;曼纽尔·卡斯特的认同理论;以霍夫斯坦文化维度为基础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道德中人格的两面性包含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偏向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和注重集体主义的东亚社会间观点的重合与分歧;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教育主线并对于道德思考产生一定影响。
会议在紧凑热烈的讲演和讨论中接近尾声,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何锡蓉研究员与美国与价值研究会执行会长胡业评教授共同致闭幕词,为这次会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会议论文将由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会出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