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顺教授作“价值判断与哲学思维的变革”的学术报告

作者:任政发布时间:2017-10-23浏览次数:414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开拓学术视野,营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20171017日上午,哲学所人文演讲系列第12期由哲学研究所、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在院总部小礼堂联合举办。本期演讲邀请的嘉宾是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价值学研究会会长李德顺先生,他作了题为“价值判断与哲学思维的变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哲学所副所长黄凯锋研究员主持,哲学研究所、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以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报告中,李德顺教授围绕“价值判断与哲学思维的变革”的主题从三个方面交流了思想与观点。首先,李教授提出,20 世纪中后期以来,整个人类哲学思维正在进入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思维变革的第一个明显趋势是从“实体思维”走向“关系思维。存在论的进展是一个重大历史性的哲学变革。这一变革的核心是从实体走向关系,确立了关系思维。当然,关系思维并不否定实体思维。但是,只有建立关系思维,我们才会认识并说明世界上我们已往尚未注意或无法说明的一些现象。就价值问题而言,价值首先是一种关系范畴,在主客体相互作用当中对主体形成的一种作用后果与意义叫做价值,并非固有的属性。因此,关系思维对于理解历史、社会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李教授认为,人类社会的主体结构并非是二元的,而是多元的。但是,传统的功利主义将价值主体定位于“整体”(大多数人),因此经常忽视个体;自由主义则坚守个人本位,却往往无视整体;共同体主义否定个体本位而向整体回归,同时扬弃了功利主义,代之以“德性”价值尺度,仍停留于单一主体本位。事实上,人类社会的主体之间并非只是两极式的分化和非此即彼的对峙,更多是层级之间的多维关系。在这个多元多维结构中,每一主体都担当着多重多样、彼此不能否定和代替的角色及相应的权利与责任。即使是单独的一个人,也并非只有一种身份符号和标签,而是担当着多重角色和身份。只有确定每个主体事实上的角色权利与责任,并保持其具体的统一性,才能准确地评判其行为的意义。

最后,李教授提出要超越“价值独断主义”,走向现代民主法治。他认为,“价值独断主义”是表现于价值理论和价值观念中的独断主义,指人们对自己价值判断的立场和限域缺少自省就断然下结论的习惯。它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上的知识主义、普遍主义和绝对主义。价值独断主义总是确信,我们所追求和获得的价值与价值判断,并不与现实主体的情境相关,而是代表对对象的唯一正确把握,因此具有客观知识和真理的性质与效力。价值独断主义的根本弱点,是无法正视和包容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它总是要以排他的方式来坚守自己,因此经常置身互不相容的两极对立,其错误的实质在于:主体错位,或规范混淆,标准颠倒。那么,如何才能超越价值独断主义呢?李教授认为,一是主客体关系对位的精准,“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避免因简单和粗疏而混淆了不同的价值关系;二是主体权责界限的精准,减少单一化的、权责分离的主观意志对人的侵犯。在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把价值判断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地归还给实际的主体,既是理解执行道德与法律规范的前提,也可以成为一种解决纠纷的可行之道,还应成为研制和改进社会规范体系的依据。现代民主法治精神的实质,正是维护每个社会成员(包括个人和共同体)的正当权利与责任的规则之治。它意味着最大限度地理解和尊重人的各项自由,并使个体自由与维护良好的共同秩序融为一体。

演讲结束之后,与会科研人员就相关问题与李教授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与互动,一致感到深受启发、收获颇丰。黄凯锋副所长作了总结,本次报告会圆满成功。